民不举官不究 民不举官不究下句话

“民不举,官不究”为古语法谚,翻译为现代 法律语言,其大意为:虽有不当行为,但当事人不向当局提出追诉请求,当局就不应追究。 其他解释 对于“民不举,官不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种...

“民不举,官不究”为古语法谚,翻译为现代 法律语言,其大意为:虽有不当行为,但当事人不向当局提出追诉请求,当局就不应追究。

其他解释

对于“民不举,官不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种理解又直接影响着司法、执法行为乃至法治的进程。

在一些人的脑海里,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审查民事行为是否公平合理。“民不举,官不究”的思想,是封建官僚徇私渎职的借口,潜藏着封建意识的毒瘤。正因如此,对于法官是否应主动审查诉讼时效的问题,才会争论不休。也正因如此,法官超出当事人请求进行裁判的情况才会时有发生。

可见,“民不举,官不究”经常被曲解。在我看来,于民事、商事等私法领域,此语非常可取,只要民事行为不侵害他人权益,不违反国家强行法律,即使存在瑕疵,只要民不举,官府就不应审查干预;而在宪政、行政、刑事等公法领域,职权部门则应主动查处违法,万不可以“民不举,官不究”为由,怠于履行职责。

上述相反的事例说明,古语法谚有其适用领域,置之此处,则精辟入理,放于彼处,则谬之千里。

640bebee81aa5.jpg

民不举官不究下句话

古代法治名言 1

1、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2、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3、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4、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5、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6、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孙中山

7、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

8、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9、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美)杰弗逊

10、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11、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荷)

12、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英)《政府论》

1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14、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刘安《说苑·政理》

17、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18、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19、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20、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21、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

22、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23、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24、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25、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26、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27、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28、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崔敦礼(宋)《刍言》

29、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30、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31、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32、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鲁纳

33、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34、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薛宣

35、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36、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37、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38、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39、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40、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41、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42、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43、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44、吏不良,有法而莫守;法不善,有财而莫理。

45、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46、立法而行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邓析《邓析子转辟》

47、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48、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4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50、有治人,无治法。——荀子

51、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52、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53、民不举官不究。

54、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唐·马总《意林》)

55、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56、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57、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58、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5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60、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三国、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61、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62、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63、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64、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

65、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66、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67、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68、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慎到《慎子佚文》

6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70、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71、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72、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73、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74、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孟德斯鸠

75、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76、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77、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管子《管子任法》

78、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庄元臣)

79、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80、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81、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

82、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商君书·更法》

83、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8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85、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86、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87、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88、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89、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90、只有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也就是说,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有人民的意志所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91、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92、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93、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94、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95、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

96、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97、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98、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99、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100、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弟子规》

101、臣闻圣主为政,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西汉《东方朔传》

102、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胡适

10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清、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104、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105、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106、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107、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108、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109、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110、法令至行,公正无私。——《战国策、秦策》

111、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112、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113、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西塞罗

114、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115、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116、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慎到《慎子君臣》

117、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哈耶克

118、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9、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12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121、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22、法败则国乱。《韩非子。难一》

123、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24、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125、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126、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127、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28、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129、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1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131、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13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133、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134、先王以明罚敕法。

135、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136、民无信不立。——《论语》

137、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138、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139、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24、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140、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4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142、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

143、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144、一民之轨,莫如法。

145、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古代法治名言 2

1. 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

2. 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

3.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4. 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5. 法出于仪威于义。

6.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7. 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

8. 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9.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10. 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11.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12. 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13.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14.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15. 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

16.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古代法治名言 3

1. 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2. 法者,天下之仪也。

3. 宪律制度必法道。

4.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5.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6. 一民之轨,莫如法。

7. 法者,见功而与赏。

8. 先王以明罚敕法。

9.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10. 如平直必以准绳。

民不告官不究什么意思

“民不告官不究”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有的罪比如虐待罪、诽谤罪等须本人上告有关部门才受理,一般来说政府不会主动处理。

二就是有的执法者或执政者不作为,对老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

什么案件属于民不告官不究

民不告官不究指的是诉讼原则中的不告不理原则,有时候也作为一种暗讽,指有的执法者或执政者懒政不作为,对老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十七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民什么官不究来着

在我们国家,民事案件的不告不理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是有明确规定的,即“民不举,官不究”。简单理解就是:当事人不主动到法院去起诉,法院不得主动受理和审判的原则。

那么想要诉讼,法院审理有四种情况:

1、原告去法院起诉,准备好相关诉状、主体材料和证据材料,到法院立案,然后由审判法官审理,如果涉及到保全,同样法官不会主动下裁定,而是依据当事人的申请。在具体程序中,最明显的一个制度是诉讼时效制度,如果当事人不主动抗辩,法官也不能主动审查;

2、在原告起诉过程中,被告提出反诉,并提交反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

3、对于二审(上诉),如果当事人(原告和被告),如果没在法定时间内提起上诉,那么也不会引起二审,当然再审程序也是如此;

4、如果法院判决胜诉之后,对方没有上诉,判决生效之后,涉及到执行,也需要当事人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才会主动去冻结对方账户,查封对方资产。

区别一事不再理:

诉讼系属是指一个案件在法院受理后便系属于法院,原告不得就同一案件再次向同一或不同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系属始于当事人的起诉,终于生效裁判的作出,是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法院之间形成的约束关系,这种约束关乎诉讼效率、司法公信及权威。

诉讼系属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重复诉讼发生,其实现有赖于当事人的诚实信用,也受到后诉法院对前诉法院管辖权尊重与否的影响。

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告不理所强调的是当事人是否第一次主动起诉,而重复起诉是当事人是起诉了几次。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 发表于 2023-06-12 15:31:32
  • 阅读 ( 217 )
  • 分类:常识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