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消费调研,运营调整。
随着疫情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加深,整体市场的下行趋势使得线上的电商平台和线下的实体商家都受到了持续、反复的冲击。疫情第三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哪些不可逆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线下实体商家应该如何应对?
1.消费选择期延长。
在经济下行、市场明显比拼实力的情况下,收入和资产受到影响的消费者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谨慎。消费品和服务的比较不局限于品牌、渠道、价格等传统商业因素。
报告显示,85前消费者更看重口碑和口碑背书,85后消费者更喜欢基于详实的数据和购买评价做出选择,而年轻一代Z消费者更倾向于个性化和自我表达,以及商业内容所代表的文化符号。
在这样的条件影响下,线下实体商家需要更细致的划分消费者,优化运营重点,尤其是在营销活动上。要拆解不同消费者的利益和关注点,营销活动要从“大”和“小”节点逐渐过渡到消费者标签。
2.消费板块支出占比变化较大。
在大消费领域,长途旅行、旅游、购买大宗非必需消费品的数据持续下降。在收入不变甚至缩水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类别和支出比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整体业态来看,杨康医疗、个人教育推广均有所增长,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从品类细化方面,传统消费者更关注健康、育儿、子女教育,以及在有限的预算下对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的新商品和服务的尝试性消费;针对年轻消费者,即Z世代新消费者,娱乐内容联想、个人护理及美妆、时尚服饰、宠物陪伴等比例。还在继续增加。
业务全面进入存量调整改革时代。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业态和品类的调整和改革也需要从过去的地域、区位、面积、品牌主导等转变。到一种新的格式分割和类别结构重置的结合思想。坚持以实际经营数据为根本依据,进行有效调整;此外,在客户通关方面,要在现有的交叉消费者的方式上,即在消费金额积累的基础上,从普通卡到黑卡,积极加入消费圈特征、消费特征等新的商业标签。
3.阶层商业消费行为增加。
单纯的购买商品行为正逐渐被消费者所抛弃。虽然经济指数在下降,但准商业消费在可控预算范围内逐渐增加,所谓准商业行为是指不以购买为核心目的的消费行为。
在基本生活用品饱和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已经对“满x减x”或“满x免x”等在电商平台主导了十几年的赤裸裸的价格诱导大营销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满减发货的网购和SKP会员日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刺激程度明显降低。
但是,空地、园区商业、城市露营、IP连锁店、新能源汽车体验综合店等。,实际上已经掀起了一股新的削弱购买行为的具有商业属性的商业和消费模式浪潮。
在生活方式不断升级和多样化的今天,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已经不是消费者想要在线下实体商业中寻求的了。如何让消费者在场景、空间、沉浸体验中自然地消费商品和服务,是未来商业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