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拾遗是唐代谏官名。
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
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
唐代中央政府的文官,职事官名带左的,多为门下省官员,职事官名带右的多为中书省官员,如门下省的左相(侍中、纳言、东台左相、黄门监)、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中书省的右相(中书令、内史令、西台右相、紫薇令)、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
但是注意,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尚书都省左右司郎中、尚书都省左右司员外郎是例外,同时十二卫中的长史、诸曹参军、东宫六率府的长史、诸曹参军等文职佐官属官也是例外。
唐代朝官应该是以左为尊,左拾遗比右拾遗大
另外:
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
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逸周书.武顺》:“天道尚 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又,唐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按,唐代字位应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是以右为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
整理资料后结果如下:
夏、商、周、晋(包括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汉、元、清(包括三国时期):尊右。
一般说来,喜庆活动左为贵,凶伤吊唁右为尊。
--------------------------------------------------------------------------------
有一句成语“无出其右”,词典中解释是这样的:出:超出;右:上,古代把右边作为上位。没有人能胜过他(或他们)的。《汉书.田叔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延臣无能出其右者。
中国古代是以左为大(上)。其主要原因是这样的:中国古代男左女右,对应男尊女卑,相学上也是男看左手,女看右手,从这点看,应该是左为上(大)位。
而且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节目《百家讲坛》中中国人民大学的金教授说在中国(古代)左为上(大)位,右为下位。
而在西方国家则与中国相反。他说在中国古代一把手站在中间,二把手站在一把手的左边,三把手则站在右边。
拿来《三国演义》看到封面上的三位人物的排列次序分别是:刘备(大哥)站在中间,关羽(二哥)站在刘备左边(从我们看得角度是右边),张飞站在右边。这个排列次序正符合金教授所说,以左为尊。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负责审核复奏;尚书省负责颁发执行。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经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
我们不难看出,门下省的权力也是很大的,题中所问的左拾遗这个官职就在门下省。
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
咱们来看看左拾遗在门下省是哪个级别的官员,门下省最高长官是侍中(有的皇帝改称纳言或其它,职能是一样的),两人担任,正三品,(唐代宗时期为正二品),门下侍郎二人(实际是副侍中),正四品,(代宗时期为正三品),下面还有左散骑常侍2人,从三品,左谏议大夫4人,正五品上,后又设给事中4人,正五品上,起居郎2人,从六品上,还设录事4人,从七品上,左补阙6人,从七品上,左拾遗6人,从八品上,等等,还有很多。
中书省与门下省各有补阙拾遗,分左右,也就是说右补阙、右拾遗属中书省,左补阙、左拾遗属门下省,并且各自的级别是相同的,左右补阙从七品上,左右拾遗从八品上。
从门下省的职能来看,是属于建言讽谏,包括直接向皇帝提意见和监督其它事务,各级官员职责都是围绕这个进行的,只是级别高低不同,相应权限也不同,那左拾遗这个官职是从八品上,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七品芝麻官″是县官级别的,那左拾遗这个官职级别比县官还要低,不过做为谏官有直接向皇帝提意见的机会,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都干过这个工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唐朝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义大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与同时期号称“诗仙”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一道将中国古代诗歌推上了辉煌的顶峰,二人合称“李杜”,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水平。
杜甫文名传天下,诗篇诵千古,但是在当时的官场中却颇为不得志。杜甫在50多岁“知天命”之年,才在好友剑南道节度大使严武的推荐下,获得朝廷授予的“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随后,杜甫带着家眷离开借以栖身的成都草堂,漂泊江湖,最终赍志以殁。
那么,杜甫的这个“检校工部员外郎”到底是个什么职务?官居几品呢?唐朝的官方典籍《大唐六典》给出了翔实的解释。
据《大唐六典》之《尚书工部》记载: 工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尚书、侍郎,“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其属官有工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工部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贰。” 所谓“检校”,是指获得官衔,并不在朝堂具体办事的意思。由此可见,“检校工部员外郎”是一个从六品上的闲散官职。
唐朝的职事官分为流内、流外两种。流内之官凡九品,九品各有正、从,自四品以下,又有上、下之分,总共三十等。在唐朝,从六品官员的年薪是禄米90石,外加每月支给杂用铜钱5300文。
通过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杜甫的这个“检校工部员外郎”只是一个中等偏下的官职,同期一个中等县份的县令品秩是正七品上,他仅仅比县令高了两个等级。杜甫的这个职位,套用现在的职级,在国家机关,大概相当于国务院某部委里面的副司局级调研员;在地方政府,大致相当于地级市副厅级非领导职务。
拾遗是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置,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
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