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去“不点餐不得入内”的咖啡馆吗?
最近在重庆发现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开在半山腰。凭借“环境好,电影特别”的属性,迅速成为该地区的头号热点。
但是这家店也因为“不点,不让进”的规定引来了很多投诉,甚至直接差评。
如何看待这样的“店规”?
01
不点菜不能进门。
这家咖啡店太“个性”了
最近,重庆的一家咖啡馆引起了我的注意。
先来看看这家店:位于半山腰,观景位置优越,非常适合看江景和日落。是热带雨林风格,有草坪、沙滩、玻璃房,也融合了今年大热的露营风格。
这家5月才开业的咖啡馆,凭借“环境好、观景位置好、照片好”的优势,吸引了众多消费者打卡,迅速冲上区域热门榜第一名。
但很快,这家店的一条规定引起了争议:不点餐不准进店。
网友称,该店门口有服务员负责点餐,顾客点餐后才能进店。有顾客甚至直言“就像收门票一样”。
无独有偶,除了“不点,不让进”之外,最近一个关于“咖啡馆老板问设置太低是不是过分了?”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两个客人来到一家咖啡馆,买了一袋咖啡豆和一杯饮料。
由于这家咖啡店此前规定每位就餐者至少要消费一种饮料,所以咖啡师问客人想点什么样的饮料,其中一人表示已经买了一包咖啡豆。
但是老板认为咖啡豆是零售产品,不能当饭吃。所以老板贴出了一个询盘,问了两个问题:这个想法合理吗?一人减一杯是不是太多了?
问题来了: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进店规则”?
02
一些“商店规则”
赢了真相,输了生意。
在和多位独立咖啡馆老板聊天后,我发现他们大多表示不打算制定类似的规定,但也表示理解。
开咖啡馆是一种商业行为,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生意很难做。一开门就会面临人力、店面租金、设备损耗等堆积如山的成本。,而且老板需要小心。
对于很多卖空间的店铺来说,如果每天吸引的都是只拍照不消费的顾客,必然会影响店铺的正常营业。设置一定的门槛,劝退拍照的人,是合理的。
有些“规则”大家都能理解,但消费者不满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执行过于死板”。
上面提到的那家重庆咖啡馆,在最新的差评中,顾客说“想看环境就不能点餐”,这对于对“不点餐不让进”颇有微词的顾客来说,无疑是又一次激怒。
在“低价淘汰”的讨论中,最常见的观点是“可以提供低价淘汰规定,但处理方式可以更灵活。”
其实,低消费规则的初衷是防止客人使用空间却不消费。既然客人买了咖啡豆(比普通饮料贵),被迫点饮料,难免会觉得不开心。
讨论中,有咖啡同行针对这一规定提出了灵魂的问题:
例如,另一家商店要求两个人在商店空着的时候点两杯。结果顾客直接选择转身离店。
总之,开咖啡馆毕竟是“小生意”。小生意讲究人情,一味循规蹈矩很可能“赢了道理,输了生意”。
03
公开讨论客户
网友“雷区”获得第一名
上面的争议可能只是一个例子,但也可以感觉到,如果店铺的一个小细节设置不合理,顾客就会被“拒之门外”。
我整理了最近的纠纷案例,翻看了近千篇咖啡馆的差评,和身边的咖啡爱好者聊了聊。我发现这些情况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主要雷区”:
1.客户的公开讨论?我劝你还是算了。
如今,许多咖啡馆老板将社交媒体作为店铺运营的一部分,分享他们的开店日记、装修日记等。,把自己的个人魅力变成咖啡馆的一部分,有的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公开讨论客户?你做梦去吧。
绝大多数网友公开讨论顾客的行为是“太小气”,几乎是消费雷区Top1。
站在顾客的角度,如果你看到咖啡馆老板在店里消费后公开讨论你的行为,你会怎么想?
如果主人不知道字里行间的恰当界限,也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风波。
前段时间,长沙一家咖啡馆因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吐槽在店内拍照的顾客,引发消费者不满。一时间,点评软件上充斥着各种差评,最终事件以车主道歉告终。
2.乍一看还不错,但一看都是bug。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咖啡馆乍一看还不错,提高了顾客的期望值,但是细节上的bug直接让顾客对店铺好感度直线下降。俗话说,没有期待,就永远不会失望。
比如很多卖空间的店铺,都有网络名人的因素,但是细节经不起推敲。
除了装饰,餐具也需要注意,比如纸杯的味道。咖啡店的包装材料和杯子不一定“华丽”,但保证没有异味是最起码的。
3.不需要过分伺候,但是更怕“多问一个看脸”
另一类突出问题是“态度差”。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店小二自然会把负面情绪传递给顾客。
甚至在一些咖啡馆,哪怕多问一个问题都会直接引起店员的不耐烦。
有时候,顾客并不需要过分的热情,但是作为一个咖啡师,是时候意识到更多的顾客并不是那么有见识,需要你更多的耐心。
04
开咖啡馆,老板要学会“自我安慰”
在咖啡商业化的过程中,是时候意识到仅仅做好你面前的那杯咖啡是远远不够的。
喝咖啡对顾客来说是一种综合体验,咖啡的硬实力只是其中一部分,而细节服务的“软实力”也需要重视。
在这个过程中,咖啡馆老板除了做好服务,还需要进行自我规范,这也是形成良性关系的关键。
正如麻原彰晃咖啡的经理王建宁所说,老板们应该学会“自我安慰”。当前环境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即使有些人进店不消费,但至少能让店铺人气旺起来,而不是冷清。“毕竟很多店家都要为团体演出买单。”
“只要不触碰底线,做生意就要对客人宽容,对自己好,对客人好,对店铺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咖啡的商业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这意味着你总是要面对更在乎服务、生产速度和材料质量的客户。当咖啡不再神秘高大上,用什么样的方式与顾客相处,需要咖啡馆重新思考。
在实现标准化的同时,独立咖啡馆始终需要思考如何彰显个性,让两者不冲突,这是一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