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
尽管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但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他们的老师们都认为:学生时代就开始筹划就业问题为时过早,所谓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必要为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浪费脑筋。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在可能会只顾眼前、优哉游哉地度过学生时代,但当他们走出象牙塔真正步入社会,开始为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奔波的时候,就吃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
有报道说当下的很多90后已经开始陷入职场的恶性循环之中。毕业后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为了一份还说得过去的薪水勉强工作了一段时间。感觉到枯燥无聊,又想找找看有没有更感兴趣的工作。结果还没毕业多久,就已经跨行业跨职能的换了好几家公司;还没积累什么工作经验,履历却已经变得一团糟。面对父母忧心忡忡的提问:“你究竟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他们给出的回答却是:“我也不知道”。
事实证明,不愿意提前花费时间精力为未来职业做出规划的学生,往往就只能毕业后在生活的漩涡中没有方向的苦苦挣扎,为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小编在这里总结了3点常见的误区,帮助您少走弯路:
误区一、规划职业,但不从学业入手
很多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时,第一步就让学生们思考就是:“我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这样的出发点往往会让学生们盲人摸象式的猜自己的职业目标。因为还处在学校里的学生们并没怎么接触过外面的社会,对职业要实际面对的工作几乎一无所知,又谈何思考“从事什么职业”呢?
学生们对想要从事的职业可能不够了解,但是他们一定对自己的学业状况了如指掌。比如“喜欢学习哪个科目”或者“擅长学习哪个科目”,这些问题才是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才是学生有能力做出正确判断的。因此规划职业一定要从学业入手。
那么老师们的问题就来了,如何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未来适合的职业对应起来,怎么科学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呢?
其实在当下“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老师们大可不必忧心。这里为您推荐使用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解决这一难题。职业生涯规划系统通过集成大量的专业、院校、职业信息,综合学生的生涯测评结果、学科兴趣倾向和各学科的成绩,科学准确的匹配出合适的选科组合,进而通过学科特性所对应的职业,帮助学生判断出自己喜欢、适合的职业。
误区二、只看能干什么,不顾想干什么
在规划职业时,家长和老师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别总盯着你想干的,先看看你能干什么再说。”根据能力选职业当然没错,问题出在了学生群体的可塑性上。
对于打拼多年的职场人士,的确要按照自己的现有能力定职业目标,但家长和老师们却常常把这种思维定势套用在了学生们身上。学生在职业规划时,应该着眼于想干什么,然后为之做出规划,一步步的接近目标。
如果想要系统的以“想干什么”为起点,实现“能胜任想干的职业”,那么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可以成为很好的帮手。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人格特质、专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倾向,全面、综合地认识自己,在自我寻找、自我实现的路上,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学科专业和未来从业方向。进而在兴趣的推动下实现学生自己的梦想。
误区三、仰望星空,却忘了脚踏实地
做了职业生涯规划,找到了喜欢有适合的职业,是不是就完成规划的目标了呢?
这是老师们常常陷入的误区,以为“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规划完了职业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后,还应该从具体落实的角度,帮助学生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使他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明白如何脚踏实地的实现梦想。
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能够在引导学生们绘制蓝图的同时,思考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努力满足自己希望从事职业的职业需求。
专注成绩和分数的同时,别忘了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成为每名学生的必修课,请别让您的学生赢了现在、却输了未来。
针对以上常见的3个职业生涯规划误区,心河心灵推出了一套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系统。该系统立足国内新一轮高考改革,从青少年特点出发,结合心理学理论,以从高中到大学的“学职衔接”为核心理念,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家校互动,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包括升学路径规划、高考选课、大学选科择校、未来职业发展指引的决策支持,能很好的帮助中国青少年探寻科学的生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