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强大的美国,国内不少人都希望中俄能够结盟,特别是军事同盟,然而尽管中俄频繁互动,却只见花开,不见结果,这到底是为什么?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0月25日的报道,俄联邦国立大学专家弗拉基米尔·扎哈罗夫表示,中俄之所以无法结成军事同盟,主要是因为“在战略和地缘政治上”,“俄中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利益”,所以“根本无法谈及军事同盟”,对于这一点,“中国和俄罗斯其实都很明白”。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扎哈罗夫举例称,尽管莫斯科全力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但总是绕开南海问题”;而中国也对乌克兰东南部地区的冲突“十分谨慎”。换言之,中俄在政治立场上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俄罗斯没有完全支持中国在南海的主张,而中国也没有在乌克兰问题上,表达对俄罗斯的支持。而军事同盟是“100%的支持”,双方没有明显的分歧,“我的敌人就是你的敌人,你的敌人也是我的敌人”,但中俄不是。
除此之外,扎哈罗夫还表示,中俄结盟存在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尽管乌东部爆发了顿巴斯战争,和乌政府军作战的是乌东部的亲俄民兵,而不是俄军,哪怕他们得到了俄军的支持,但名义上俄罗斯“不是冲突的参与方”。中国则不同,在南海中国是“冲突的直接参与方”,没有代理人,连基本的“绝缘材料”都没有。如果中俄结成军事同盟,一旦中国与南海诸国发生冲突,而俄罗斯怎么和这些国家打交道?
当然,军事同盟有很多种,二战前期普遍流行“攻守同盟”,比如德意日轴心国就是“攻守同盟”,一国对美国宣战,其他各国也必须跟着宣战,这也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希特勒怒不可遏,大骂日本人愚蠢的根本原因。而战后更多流行的是“军事防御同盟”,比如美国领导的北约军事集团,甭管美国对外开战多少,但名义上,这个军事组织是“防御性”的,美国发动的战争,盟友可以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
但如果美国或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遭到别国的进攻,北约所有的成员国都必须参战,这就是“防御同盟”。中俄在乌克兰问题、南海问题上存在不同的主张,那么是否可以建立“防御同盟”,也即双方只对彼此承担“防御”义务,主动出击不受盟约的保护,对方没有参战的义务。这或许可以让中俄绕开“战略和地缘政治上”的分歧,结成一个军事同盟,但即便如此,这一想法还是存在两个很大的问题。
其一,现代战争有时候很难有效区分进攻和防御。比如说美国、日本倡导“先发制人”,这到底是防御性的战争,还是侵略战争?外界怎么解读是一回事,但盟友内部怎么解读却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是否出兵的现实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中俄结成军事同盟,中印在边境爆发战争,俄罗斯怎么办?印度说自己被攻击,被入侵了,中国表示自己是“防守反击”,是反击印度的蚕食,这些都是俄罗斯无法处理的问题。
其二,中国面临的大国战争太多了,中印、中日甚至中美都有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而一旦中俄结成军事同盟,俄罗斯也势必要卷入。扎哈罗夫就明确指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步步紧逼,“中国没有退路”,因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不排除中美将来因台湾问题而开战的可能性,俄罗斯当然不愿意卷入一场中美战争,更何况是为了台湾,台湾对于俄罗斯没有利益可言。
就我们来说,当然是希望中俄结成军事同盟,俄罗斯的强大军力可以有效震慑美国,为中国崛复兴保驾护航,但结盟要处理很多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问题,要统一双方的立场和利益,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就在最近,普京就公开表示,“不存在中俄军事集团”,“这个问题的讨论没有任何依据”;而中国外交部则表示,“中俄不是结盟胜似结盟”,那么到底有没有结盟?保持战略模糊,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让美国去猜,去害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