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1.1 规模和结构
1.1.1安康高新中等职业学校是在陕西经贸管理专修学院中专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一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建于1995年,二十四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了省、市先进教育单位、“全国最佳就业率职业学校”“陕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和“安康市安全单位”。学校办学二十四年来,秉承“忠信、和谐、励志、博学”的校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确保民办规模,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标准化中职学校建设的标准,将该校建设成为高质量、深内涵的中等职业学校,也以此始终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学校占地七十余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有航空、铁路、汽修、学前、健康管理、酒店管理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室;建有公寓式学生宿舍、宽敞明亮的学生餐厅,宿舍空调也做到了全覆盖。
1.1.2 2018年计划招中职学历教育学生600人,实际招生643人,完成计划任务数108%,超额完成8%,2017年在校生人数1296人,2018年在校生人数1407人,增长了8.6%,年培训规模在1200人以上。各项指标与上一年度相比略有增长。
1.2设施设备
2018年新建宿舍楼一幢,新增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学校现建筑总面积3.5万平方米,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521.6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3707.74元;纸质图书总数5.4万册,生均纸质图书38.37册。学校所有教学教室均装有电子白板,现有计算机300余台,计算机教室三个(其中能容纳50人的两个,能容纳100人以上的一个)
随着学校不断地投入,学校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教学大楼、实训基地、学生公寓、体育场地、餐厅等教学生活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校园环境整洁优美,为该校师生营造了温馨、和谐、优雅的学习环境。
1.3教师队伍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教师的结构也逐渐达到规定的要求,全校现有教职工119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生师比18.76:1,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专任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1.2%,专任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15.7%,均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技术职称。教师素质各项指标比例与上一年度相比均有提高。
但该校的生师比有些偏高,在招生人数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招聘工作相对滞后,专业教师人数虽然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大师和名师还是非常短缺,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该校职业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中职进行核心素养教育,以德育积分为抓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规律与方法,强化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努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手段,富有实效的德育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等德育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同时贯彻“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组织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演讲”活动;以普法教育为重点,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反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等教育活动,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稳定,行为习惯良好,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学生在家能主动为家长承担家务,为邻居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等。
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并通过举办校园运动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合唱比赛、课间操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开展朗诵比赛、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品行,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2018年,我们加强了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及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学生文化课合格率、专业技能合格率、体质测评合格率、学生毕业率等都达到90%以上,学生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
2.2就业质量
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就业信息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
2018年该校毕业生总数为380人,就业人数为211人,升学人数为169人,就业率达55.3%;对口就业人数为198人,对口就业率为93.83%。进一步加强了“粤港澳大湾区”办事处、“京、津、冀”办事处、“长三角”办事处的管理,努力做好学生就业和服务工作。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服务社会,立足促进学生就业,科学合理开设专业课程。目前学校共开设8个专业,涉及交通运输类的航空服务、铁道运输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财经商贸类的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类的酒店服务与管理、教育类的学前教育、其他类的健康管理与服务等五大类八个专业。为推动安康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2质量保证
一是努力加强师资建设,在招聘教师过程中,学校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尽量招聘专业对口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坚持每周的校内培训和参加省市的各种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二是加强设备建设,实训室的建设有了加强,教室安装电子白板;三是开展教学研讨,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探索课堂教学实行项目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实施教学积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现了教学、实训一体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与技术技能训练高度融合。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注意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等教学改革,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等。
学校为汽修、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航空服务等专业购买了虚拟仿真实务训练系统和教室的电子白板。有效地降低了实训成本,提高了实训效果。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主开发了一部分教学资源,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内容包括PPT教案、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考试试题等。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学校校长李刚同志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赢在少年》很受学生欢迎,且实用性很强。《赢在少年》这本书荣获了2018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目前,《赢在素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探究,《赢在起点》——养育未来人才培养项目正在立项申报中。
此外,进一步抓好“文明风采”和“技能大赛”竞赛活动。在安康市2017年12月的技能大赛中该校荣获了单项“三等奖”四个,高二汽修班的魏玉涛同学在2018年3月参加省技能大赛中荣获省“三等奖”。在本年度“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该校获得了国家和省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近四十多名学生在此活动分获了国家及省颁发的第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为学校争取了荣誉。
3.3落实教师招聘制度,强化教师培养措施
在招聘教师中力求做到专业对口,按学历要求标准进行招聘教师,力求达到中职学校的教师编制;
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每学期举办教学基本功竞赛,通过活动,强化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在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中展示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专业技能培训与证书考核。组织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省级培训,着力提升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班主任、德育管理人员及德育课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增强中职学校班主任的业务能力。
4. 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学校遵循“学校主动换取校企互动,校企合作谋求双方共赢”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定向培养。该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与艾瑞声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艾瑞声呼叫中心,航空服务和铁道运输与北京中航建立了合作关系;健康管理专业与天赋堂开展长期性校企合作,学前教育专业与阿里巴巴,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养育未来校企合作中心。
校企合作实现了生产车间与实训室紧密结合、课堂理论和生产实践的同时进行,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反复研究,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水平。
4.2学生实习情况
本学年度,该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文件规定,为保证学生实习安全有效,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详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计划,选择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设备完备、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书(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并选派优秀指导老师统一带领并跟踪指导,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第一”的办学理念,处处、事事想着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把服务作为理念,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充分体现了人文思想,培养出来的人才为社会服务,坚持“多元化办学、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亲情化服务”的办学思路,以创建为抓手,注重学校的品质、内涵、特色、创新发展,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做精做强、办出特色。
学校始终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为学生未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作为职业教育,自办学以来培养五万余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安康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全市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5.2社会服务
学校多年来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安康市区的劳动培训任务,每年完成的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任务均在1500人次以上。进一步加强了“粤港澳大湾区”办事处、“京、津、冀”办事处、“长三角”办事处的管理,努力做好学生就业和服务工作。
该校自开办以来,长期不懈地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市内的各大型活动都有该校志愿者服务队的参与,安康市内的每个社区都有我们的志愿者服务小队,此项工作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及群众的好评。
5.3对口支援
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和资助政策,一是对参加中职资助工作的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政策、熟悉政策,提高他们搞好中职资助工作的自觉性;二是建立机构,确定了专门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三是扎实开展了中职资助工作,将中职资助专项资金,确保发放到符合条件的每位中职学生。
在市政府及市教育局的领导部署下,本年度与江苏省常州市对口帮扶,该校的李超和李伟副校长分别在常州的刘国钧学校跟岗学习三个月,十月中旬,刘国钧学校的校长和教务主任到该校传经送宝,通过交流,有效地促进了该校的各项工作的提高。
6.政府履责
6.1经费
该校是一所全日制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经费来源全靠学校自筹,办学资金虽然时有困境,但学校领导领导有方,管理妥善,思路决定出路,大胆创新,不断开拓进取,想方设法,精打细算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在安康市职业教育中,享有一定名望。
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600元;国家设立中职助学金,资助对象为:在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接受学历教育、取得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的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不截留,不转账,全部发放给了学生,使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得到了全面落实。
6.2政策措施
近年来,该校通过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提高中职教育发展水平、规范中职招生行为等方式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市政府出台的职高和普高的招生比例,促使该校中职招生数逐年增加。
7.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追赶超越要求,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该校党支部以十九大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以狠抓“作风建设”为着力点,制定了本年度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通过市局党委的严格要求和及时督查,该校能够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党建工作,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追赶超越主题研讨会”“三会一课”“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注重实效,彰显特色,突出亮点。做到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措施不变的抓好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党员中存在的“不会为、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
持之以恒地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将按照上级党委的安排和部署,立足实际,大胆工作,开拓创新,强化督促检查,严明党的纪律,真正做到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把学校党支部建设得更加富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8.1、主要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学校的整体师资状况来看,学校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院校,存在着专业不对口、双师型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现任的专业教师队伍能胜任专业教学中的基础理论教学,但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学生技能训练课程,缺少相应的双师型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二是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质量、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三是学校经费困难,场地存在不足,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上升,学校将面临增加校舍,教学设备等问题.
三是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合作方式单一,深度不够。校企合作目前仍主要停留在“顶岗实习就业”层次上,学校“一头热”,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8.2改进措施
该校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提出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多样成才”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基本原则和办学思路,确定改进措施。
一是抓住“十三五”新的发展机遇,遵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学校创新发展、优质发展。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三是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法规机制、激励机制。强化对校企合作考评,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学生就业和实习基地,为企业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和学历培训,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技术服务,校企开展科研合作项目,以及聘用实习指导教师等。
四是加强人才市场调研,把握行业企业用工需求趋势,及时调整专业招生比例;深化校企合作,增加“订单培养”数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创业的就业择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