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17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意见列出了20项措施促进生育。其中,从改善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提高婴儿照护、加强生殖健康四个方面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从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增加普惠托育供给、提高托育质理三方面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还有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这二十项具体的促进生育的措施来看,是全面的,系统性推进的。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对生育的促进效果肯定会慢慢地呈现出来。
同时,根据民政部近几天公布的数据看,我们认为,想要促进生育,先得想办法让年轻人先结婚才行。
民政部日前发布《2021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21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比上年下降6.1%。结婚人数从2011年的1302.4万对降至2021年的764.3万对,平均每年减少53.81万对。
2021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283.9万对,比上年下降34.6%。
因为有结婚冷静期,离婚率得到了快速下降。不知道是因为冷静期还没到不能离婚,还是因为经过冷静期的思考,两人感情重新好了起来。这一数据还需要继续跟踪。
不过,结婚数量的下滑还在持续,在促进生育的大环境中,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仅仅2021年的结婚人数在减少,今年一季度的结婚数量表明,这个趋势还没有得到扭转。
根据结婚产业观察wio汇总的数据比较,2022年一季度中国结婚登记超过10万对的省份仅7个,分别是四川、广东、河南、安徽、贵州、山东、江苏。对一个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31个省市中令有7个省市一个季度的结婚数量超过10万对,未来的生育情况也就一目了然了。这7个生育大省即便在一季度结婚人数超过了10万对,相对于10年前,同样处于断崖状态。
结婚人数的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90后、00后出生数量的减少,目前中国“九零后”人口总数相比“八零后”减少了1172万人,“零零后”总人口相比“九零后”又减少了4736万人。另一方面则是晚婚人数大量的增加。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30岁以及以上结婚人群占比从2005年的18.7%提高到了2021年的48.2%,创下了新高。整体而言,我国结婚年龄越来越迟。
至于年轻人推迟结婚的原因,一方面是学业时间延长,现在基本上都是本科、研究生毕业,相对于以前读书的时间延长。另一方面则是就业、住房、婚育观念的变化。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在今年初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 :
“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
现在,17部委联手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还有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结婚、生孩子的情况会进一步好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