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文化特点(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圆形土楼采用化整为零的建造方法。根据我国古老的哲学智慧:无限条边的正多边形无限接近于圆。那么,针对圆土楼的夯土外墙平面,可以看做为若干直线段连接的多边形。这种转换及替代法,有效克服...

圆形土楼采用化整为零的建造方法。根据我国古老的哲学智慧:无限条边的正多边形无限接近于圆。那么,针对圆土楼的夯土外墙平面,可以看做为若干直线段连接的多边形。这种转换及替代法,有效克服了建造弧形墙面的难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夯土外墙如此,土楼内的环形木架构亦如此。如果说木架构的连接处多少显出棱角,夯土墙基于良好可塑性,所谓“棱角”很容易在夯筑过程中消失掉。所以,我们惊诧于土楼为何能建成圆形,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也有椭圆等不太规则的近似圆形的土楼。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中国土木建筑有一个典型特点:墙倒屋不塌。这是由于承重在木结构,墙只起到围合作用。但是,福建土楼的夯土墙既围合,同时又参与建筑框架结构,发挥着重要的结构性功能。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土楼木构架一边遵循通常的板梁柱架构,反映传统木结构的载荷传递方式,且框架清晰可见。另一边又不同于传统木结构,它用夯土墙替代建筑背面的柱子,然后置梁椽于土墙之上,建筑于是一部分柱承载变成土墙承载的系统。结局自然是墙倒屋塌,但实际上土墙防火防腐,比木头还要耐久。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从上往下俯瞰土楼,一根根木梁等于圆的直径,呈发射性布置,梁木外端之间相距较远,显得稀疏,相反内端则变得紧密,由此环绕相连,成为土楼院内特有的景观形式。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夯土墙和木构架的建造顺序,符合二者的支承关系。先建造土墙,并水平延展;次之架以木构架梁柱,将梁之一段搁放土墙,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然后才进行后续夯筑,如此每层先墙后梁柱,直至屋顶,土墙配合梁架层层退台,一圈又一圈夯成数十米高墙,整座土楼的庞大架构渐渐呈现。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夯土墙土楼因为庞大,工作量也大,耗工耗时,又受制于众多因素,如气候、材料、人工等,因此是个漫长过程。加之人们日常围绕农耕开展,民以食为天,农闲才来夯筑土墙,无形中拉长了施工时间,便成连续的过程。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另外,夯土施工的特点,决定墙体需要时间晾干与沉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养护”,客观上也造成时间间隔。一般土楼集乡民之力,一年也就建那么一层,四五层高土楼往往需花费四五年才能建成。如果加上内部装修,时间则更长。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土楼夯土墙集结构和围合于一体,同时高大土墙外立面在岁月雕刻下,变得斑驳沧桑,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在结构支撑、空间围合和立面装饰等多重作用下,使它最终具有强烈的结构的建构表现性。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夯土墙满足承重、稳定和抗震等结构性能,庞大体量适应聚居要求,高厚则发挥防御作用,结合木结构,实现日常起居需要。土楼的粗犷土墙将夯土结构性能引发极致,与细腻木构架各司其职,成就了世界唯一、东方独有的堡垒式田园生活。

福建土楼的历史独特性:由“墙”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与不变

  • 发表于 2022-11-03 18:42:03
  • 阅读 ( 114 )
  • 分类:社会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