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土楼去了两回,第一次和老婆一起,重点是永定,第二次还带着老爸老妈,重点在南靖,两次行程正好相隔十年。
十年,对个人肯定是漫长的一段里程,从历史而言只是一瞬,而对一个村落,可能是速变,也可能是死水一潭的凝固。在南靖、永定,在那些曾经去过的村落,两次踏访,我的感觉无疑是速变。
说说两次都去了的地方——永定的洪坑(也叫“民俗文化村”,老妈以为是人造景点不想去)、南靖的塔下。
首当其冲的变化当然是交通。第一次去,我和老婆雇了一辆摩托车从洪坑到塔下,是真正的跋山涉水,除了泥泞的山间小路外,有的地方还要涉溪,车轮直接压着水里的碎石滚过。第二次带着父母全程包车,根本不用担心无路可走。第一次,从书洋坐大巴到厦门耗时半天,一大堆人挤坐在过道的小板凳上“摇摆摇摆”。如今从书洋到南靖火车站,一个小时;再坐动车回厦门,50分钟。
路好了却未必“通”,南靖开发旅游收费的方式非常霸道:直接在公路两头设卡卖票,路里面就是景区,不论是云水谣还是田螺坑—塔下都是如此。只要走这条路,就是进景区、收费。云水谣大概拦进了3公里的公路,田螺坑估计20公里,因为要把裕昌楼和塔下都拦进去。如何区分当地人和游客?设卡的自有火眼金睛,挂着外地牌照的自驾车肯定逃不掉,包当地车的游客也很容易识别,坐着中巴进村的背包客?看面相?第一次去闽西没过路收费那种事,田螺坑是收费的,不过仅限观景台和村里,摩托车司机专门在路上找一个免费的地方带我俩去看“四菜一汤”。
收费方式也不同,第一次去闽西,主要的商业景区是洪坑、高北、田螺坑。当时去初溪、南溪一些特别的土楼以及南靖的裕昌楼,进楼也付费,五元钱左右直接付给楼里的居民,塔下村当然是免费的。第二次去,楼里人直接向游客收钱的方式倒也遇见过一回——石桥的顺裕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楼群四楼”今天已经全部公司化商业开发。
因为成了世界遗产,现在景区里的土楼是禁止游客上楼的,这催生了当地人的另一门生意:收上楼费。在振成楼等一些地方,等保安离岗时进行,另一些地方管理者睁一眼闭一眼。不得不说,现在的土楼景区里游客太多了,大家都上楼对文物保护的确有压力。但就观赏效果来说,有一些土楼如承启楼、奎聚楼,上与不上差别还真是很大。第一次去没那种问题,即使振成楼那样最出名的土楼,想上就上。
这十年的变化并不让人意外,整个中国都在往前冲,没理由让土楼里的人们过着几百年不变的日子。我甚至不反感汹涌的游客流,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员。我只是期望,任何商业开发都应该让土楼的主人获利最多;而拦路收费,我实在没法认同。
本文是两次闽西之行的综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总共有六个楼群和四栋单体,分别是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振福楼、衍香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本文中除了衍香楼和大地土楼群,其余均有介绍。
云水谣(和贵楼:沼泽上建造的最高土楼)
云水谣村子不大,家家户户开宾馆客栈。这个地方很久以来都叫“长教”,后来在这里拍了一部电影《云水谣》,就把村名改成电影名了。影片说的是台湾和大陆一对分离的恋人的爱情故事,小说原作者张克辉,电影主演陈坤、徐若瑄和李冰冰。除了《云水谣》外,还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村中有一条宽而平缓的溪,几道人工水坝既保持水量,形成宽阔水面,又造成了几个跌水,动静相宜;沿溪的土楼和老宅参差不齐,构成生动跳跃的水岸景色;最为特别的是13株古榕,老根盘错、树冠覆盖面巨大,为古村增色不少。背山面水,典型的中国宜居农村。
从云水谣往南约2公里,可以到和贵楼,往北500米(标识距离,实际可能更长),可以到怀远楼,这两栋土楼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云水谣一起构成大景区。贯通整个景区的步行道由大卵石铺成,命名为云水谣古道。
和贵楼是一座方楼。说到土楼,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是圆的,一些宣传最多、最为知名的土楼如振成楼、承启楼也都是圆的。其实大多数福建土楼是方的,圆形只占很少一部分,而且在许多村落,都是先建方形土楼,再建圆楼。方楼也不是绝对早于圆楼,比如南靖最古老的裕昌楼就是一栋圆楼。
和贵楼的特点一是建在沼泽地上,为何如此牢固?有一种解释是建造时用大量松木做成排桩地基;和贵楼还是最高的土楼,结构有五层,而一般大型土楼最多只是四层。
怀远楼是一栋标准的圆楼,中等规模,双环四层。从建筑上,介绍说此楼的墙体有十分优美而准确的收分,内部装饰精致,尤其是其祖堂斯是室。怀远楼是圆形土楼的一个典范。
和贵楼
和贵楼
远望怀远楼
怀远楼
怀远楼祖堂斯是室
高北土楼群(承启楼:登上邮票的“土楼之王”)
高北土楼群有一栋十分著名的土楼,即“土楼之王”承启楼。承启楼于康熙47年(1708年)建成,建造花了三年。承启楼虽然体量很大,但并不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圆楼。能称“王”一是因为他是环数最多的土楼,共四环(一般圆楼是双环,三环已不多见),几乎占满楼体内部空间;二是因为此楼作为福建民居的代表上过邮票。因为环多,楼里除了祖堂外,几乎没有公共空间,最外环底层包括第二环、第三环采光都有影响,其实是很紧凑的一栋土楼。
土楼之王承启楼
第一次去闽西时的承启楼
承启楼
承启楼
承启楼
在承启楼前后左右,还有两栋大型方楼、一栋小型方楼和一栋中型圆楼,构成一个漂亮的楼群景观,景区专门开辟了观景台,可以登高一观,不过和第一次去的时候角度相似,而当时那里是摩托车驶过的山路。在楼群中,值得关注的还有一栋明代建造的“五云楼”,是高北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不过现在楼内已经布满钢柱支撑,亟待修复,楼内居民也仅剩寥寥几户。
方圆之间
方楼
搭满钢筋的五云楼
高北土楼群
第一次去闽西时的高北土楼群
洪坑土楼群(振成楼:洋气而有现代气质的“土楼王子”)
第一次去闽西住在洪坑振成楼的耳房里。第二次去,最大的变化是游客中心搬到了1公里外,如果不想走路还得花钱坐电瓶车,车辆出入也更严格,连村民出入都坐电瓶车。
洪坑是最早开发的土楼景区,早年摩的司机就说这里没有土楼味。但如果只去一个土楼景区,我还是会推荐洪坑。看一个洪坑土楼群就能纠正一些误解:
土楼并不“土”:土楼的“土”只是指建筑材料,并不是乡土、土气的“土”,土楼内部可以修饰得豪华、精致甚至洋气,洪坑里的振成楼、奎聚楼都是代表;
土楼并不罕见:一个村里就有数十座土楼,土楼是当地最常见的民居,在洪坑,其他类型的传统民居反而很少;
土楼的形式可以有多种:除了圆楼和方楼,这里还有别处不太能看见的五凤楼,此外还有永定最小的土楼如升楼,充分说明了土楼建筑形式的多样化。
袖珍土楼如升楼也是洪坑村的看点
如升楼内部
村口的天后宫
洪坑土楼群有三栋经典土楼:振成楼、奎聚楼和福裕楼,形制上分别是圆楼、方楼、五凤楼,三栋楼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振成楼被称为“土楼王子”,也是最著名的土楼之一。“王子”的名号的确很适合这栋土楼,它体量为中型,不大也不小,标准的双环土楼;它很年轻,1912年建造。由于是建于近代,此楼大量应用铁铸等西式构件,祖堂用上了大立柱,十分高畅,更似一个大舞台,堪称中西合璧,面貌十分现代、洋气。
振成楼
第一次去闽西
振成楼两侧有两座附属的耳房,像是俩耳朵
振成楼
祖堂
振成楼的主人是林氏三兄弟,他们以烤烟起家,造此楼花了8万光洋。振成楼主楼的两侧还有两个半环状的耳房,其中一栋就是烟刀坊。永定另一处世遗土楼振福楼也有这种耳房,号称姐妹楼。
福裕楼的主人也是林氏三兄弟,建造年代早于振成楼,造价高达20万光洋。福裕楼是“五凤楼”式土楼,这一形式比较少见。五凤楼得名于其屋顶似五个凤凰。五凤楼最为接近中原四合院式,但其主体仍是夯土围楼,整体上错落有致,在外观上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十分优美。建造五凤楼往往意味着楼主人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也表达了家族希望子弟能考取功名,步步高升。
福裕楼
福裕楼
福裕楼内部
福裕楼内部
福裕楼一侧的光裕楼是一座方楼,但屋顶设计有五凤楼元素
奎聚楼是一栋方楼,它的特点也是祖堂。常见圆楼大多有多环结构,祖堂一般建在最中间。方楼则不同,方楼有明确的朝向和主次之分,祖堂基本上就安排在正对大门的底层,家族的长辈、长房也基本占据正对大门那一侧的房间,方楼内部可能会建造一些小房间,但不太会建成方形的二环、三环。奎聚楼是四层方楼,但祖堂用了两层楼空间,形成了豪华楼阁样式,外加建筑装饰精美。整栋楼和楼后的山脊形成“猛虎下山”之势,楼内结构都依照“猛虎”设计。
奎聚楼祖堂
祖堂
祖堂
田螺坑土楼群——塔下古村(裕昌楼:南靖最古老的土楼却是“东倒西歪”的)
在土楼群像中,田螺坑可能知名度最高,“五朵金花”(南靖本地人的俗称)也好,“四菜一汤”(永定人的称呼)也好,这样别致的绰号别的土楼都没有。
在六个世界文化遗产土楼群中,洪坑、高北、大地三个群都有标志性的土楼单体,而田螺坑、河坑、初溪以整体取胜,高处的观景台是欣赏这些楼群的最佳处。田螺坑可以说是土楼因地制宜建设的极品,其周围都是高山梯田,可供使用的平地就那么一小块,百姓们却造出了四圆一方五栋土楼,圆楼中有一栋还不是正圆是椭圆,把地用到了极致。这个土楼群很年轻,其中有三栋建于1930年后,最年轻的椭圆的文昌楼建于1966年,这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是不是最年轻的?走近田螺坑内部,可以发现这么一小块平地也并不平,而是存在几个梯度,除了土楼外还有一些小宅子,整个村子错落有致,紧凑却不拥挤,也正是由于这些梯度,使田螺坑能从下方欣赏,远看有如层层叠起的城堡。
“四菜一汤”
田螺坑村落内部,是有好几层的
在下方看田螺坑土楼群
椭圆的文昌楼,田螺坑圆楼内部不设祖堂
梯田边,,像是宗祠
裕昌楼距田螺坑下观景点约3公里。这是南靖最古老的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其最大看点是“东倒西歪”的木结构,其底楼和二楼的木柱还是直的,但三楼开始歪向一边,四楼又歪向另一边,最大倾斜角度达到15度,形成了土楼中非常罕见的不稳定的视觉效果。关于其缘由,普遍的说法是建楼时,主人得罪了木匠,不过能建了六七百年都不倒,这木匠的水平看来是非常高超的。裕昌楼还保持着一项纪录:它是福建最高的圆形土楼。楼长介绍说,裕昌楼原本打算造七层,后来只完成五层,而第五层造好后一直没有实际使用过。
出入裕昌楼的丁步
裕昌楼内部
第一次去裕昌楼
东倒西歪的木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裕昌楼不是家族土楼,而是五姓族人集资建造的。说起土楼,很多人会冠以“客家”头衔,或是家族式的。其实南靖地区很多土楼并不是客家人建造的,也有闽南人建的。楼里每单元一个水井也是土楼里十分少见的,共有20多个水井,这也和集资建楼相符合。
塔下古村有一条宽而缓的山溪穿村而过,与两旁的土楼、民宅形成多变优美的古村落景观。土楼群一般都建在有溪水的地方,但中国东部雨季旱季明显,大部分时间溪水流量小,塔下有几道坝控制水量,水面与路面相差不多,溪水近在身边,显得十分亲切。这个村子本身位于山腰较高处,想必不太会有洪水。就单体建筑来说,塔下的重点不是土楼,而是一处家庙——德远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家庙规模并不大,但形制完整,背靠小缓坡,修有大面积草坪,前面则是半圆的水塘,围以几十杆高大的石龙旗杆,整体上的视觉效果既大气又不霸道,与周围山林十分融洽。
石龙旗杆在当地一般是功名的表达,默默述说闽西的村庄并非不问世事、一心务农。德远堂有两根石龙旗杆是在2000年后才立的,没了功名目的,却是子孙为老人百年大寿而立,看来长寿村也并非虚名。
德远堂前的半圆水塘
德远堂
从背部看德远堂
第一次去塔下村
石龙旗杆
塔下是我十分喜欢的地方。我曾和网友讨论去过的中国古村镇,个人评价龚滩(沉在乌江水底那个)第一,塔下第二。其实古村古镇是不宜重游的,因为只要有旅游开发,必然变化飞快。塔下的变化还不是特别大,第一次去时,那里只有几个小卖部,后一次临街加了几家饭馆、商铺,但没到摊贩满大街的面貌。村落主体景观基本维持原貌,土楼内部则大多改成了客栈、饭馆,但以土楼的特质,对外观的影响是很小的。最显著的变化是一部分土路现在全成了水泥路,而两车道有一边直接成了停车场。由于车辆对开,这条路会经常堵塞。穿过塔下的公路是沟通云水谣到田螺坑的双向通道,以今天自驾游的热度,这个问题难以缓解。
“围裙楼”裕德楼,战乱年间被军阀烧掉了半边
第一次去塔下
塔下古村
塔下古村
第一次去塔下
第一次去塔下
河坑土楼群(还能看到百姓生活的世界遗产土楼群)
河坑也是一个以“楼群”取胜的世界文化遗产,7座方楼和7座圆楼按北斗七星方位密布山谷,肯定十分壮观,不过我们时间有限没有上观景台。这是一个计划外的景点,手头也没有资料,只是在村里小转了一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原生态。尽管也卖门票,但似乎还是村民自我管理的阶段。这个遗产点没有商业开发的气息,也很少有游客来参观,土楼内部还是能呈现出百姓的生活实况,没有店铺、没有吆喝声,却是土鸡满地跑,宁静而闲适。这里的很多土楼没有祖堂,内部就是一个小广场,因此看上去十分宽敞亮堂。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群中,这个楼群是保持了最多生活气息的一处了。
石桥村(顺裕楼:福建最大的完整圆形土楼)
石桥距河坑仅两公里,并不是景点。之所以要到石桥,因为买过一本名为《石桥村》的书,为“中国古村落”系列丛书中的一种。以一本书剖析一个村,能细致而深入。不过很多东西到实地才更容易弄明白,比如村落的布局,民居的规格和大小等等。《石桥村》利用宗谱、县志等历史资料,将几百年来一个村落的发展脉络理得十分清晰,这个村落有大中型土楼十几栋,一些已成遗址,每一栋都有确切的建设年代,人们能直观了解到这么多的乡土建筑、一个村是怎样发展建设起来的。
现在的石桥是以张姓为主的客家村庄,其一世组叫“张念三郎”,于1443年入赘石桥一户人家。也就是说石桥建村更早,而且有不少其他姓氏的家族,但经过500多年的发展,今天石桥村的居民主要就是张念三郎的后代。
张念三郎时期就开始建家族式土楼,名为昌楼,不过现在仅存遗址。到九世组龙渊公时候人口开始大发展,大约为清代康熙年间。现在石桥村传到27代13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是龙渊公二子文宗公后裔。石桥是个大村,又分为门口垟、溪背垟、长篮、洪坑坝等四个小聚居区。现存的村落建筑从四世组开始,一直持续到人民公社时期,最初主要造方楼,清代中叶平稳发展时期发展为长方形开敞式土楼,近现代再次遭逢战乱,土楼建设又以圆形为主。
溪背垟,中间的方楼叫永安楼,是四世祖时期建造,为石桥最古老土楼,直到人民公社时期才增建两栋圆楼
长蓝,张氏十三世祖时期、建于雍正元年的长源楼,临河用大卵石为基础的长方形土楼,一面敞开,形式罕见
一栋废弃的长方形土楼
这些现代建筑利用土楼外墙搭建,原本在闽西也很常见
东山祠追远堂,石桥最早的公共建筑,四世祖时期始建,这是石桥张氏的总祠
望前村,距石桥1公里,也是张氏分支建立的村落
前面到过的河坑也是张念三郎后裔,是念三郎第三代分支开基后形成的新村落,石桥下游1公里有一处小村落叫望前村,是念三郎第四代分支开基形成的。只要条件允许,1户人家就能发展成几千人的大家族。张家的后代还有很多移居海外。
石桥村内有福建最大的完整圆形土楼——顺裕楼(外径74米,最大圆楼“丰作阙宁楼”外径77米,但已残缺,“土楼之王”承启楼外径62.6米)。这座土楼开建于1927年,在那个年代,封闭性强、堡垒式的圆楼成为更好的选择。
发起顺裕楼建设的叫张启根,幼时贫困,后经商致富。他受河坑人嘲笑,发誓要建一座南靖最大的圆楼。张启根经过置换土地的方式,从河坑族人手中取得了这片土地用于造楼,原设计为双环,但造了外环两层就因为资金不够而停工。张启根再下南洋筹资。停工三四年后,顺裕楼筹齐钱料继续开工,到1946年——1947年终于修成外环四层,内环则修了四分之一后停止。等张启根返乡时,顺裕楼已经建成,时为1949年。
由于张启根是出洋回来,有钱又买了地,1950年土改时被定为华侨地主,送到苏州进行劳动改造,没几年瘐死在狱中。
顺裕楼外观
顺裕楼内部,内环只建了四分之一
晒菜干
初溪土楼群(集庆楼:永定最古老土楼却是“离经叛道”的土楼)
初溪土楼群是经常出现在宣传画上的永定代表性土楼群,一道山溪从前方划过,之后的山坡上三圆一方四座大中型土楼呈弧型排列,再之后又是一大片的中型和小型土楼向远方铺开,布局合理优美,与山势贴切,很有层次感。可惜从抵达到离开,初溪始终蒙在一层浓雾中,偶尔散开却也见不到远方的山头。半隐半现的初溪给人以一种神秘的美,但整个画面却也色调阴冷。
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中的集庆楼是永定最古老的土楼,建于1419年。这又是一栋独一无二的每个单元都有楼梯的土楼,总共72架楼梯,各个单元之间还有隔板。摩的司机说此楼属于“离经叛道”,因为客家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一般只设计二、四或八套公用楼梯,每一层都打通,不会分隔成那么独立的一个个小单元。集庆楼里没什么居民,单元之间的隔板也已经拆掉。
集庆楼,每家都独用一组楼梯,永定最古老土楼也有最独特的设计
永康楼(落选世界遗产的精美土楼)
月霞村的永康楼也是值得去看一看的一座土楼。在土楼申遗过程中,永康楼曾是备选之一,但最终没有入选。很少有游客去参观永康楼,但当年摩的司机强烈推荐。这是我见过的最精致的一座土楼,体量比较小,其楼内的组堂不是常见的位于中间,而是从门厅直抵土楼后端形成一道中轴线,看起来就是四合院式,门厅后的六块镏金木雕门是我在土楼中建筑中看到的最华美的建筑装饰,完全不亚于徽式民居中的木雕。永康楼主是一位老太太,丈夫子女都已出国,楼里人口不多。月霞村华侨众多,村里的土楼全被华侨们出钱抹成白色,看上去也与众不同。
永康楼
永康楼祖堂门厅
永康楼祖堂
鎏金木雕门
南溪土楼群(环级楼:地震后自动愈合、有回音的神奇土楼)
南溪土楼群数量很多,但布局杂乱,整体视角效果不佳。
南溪也有数栋重要的土楼。
环级楼以抗震和回音而闻名,当年一次大地震曾在其墙体震出一米宽的口子,但后来竟慢慢愈合,这一过程显示了土楼建筑强大的稳定性。我们从外墙上看的确有几道裂缝,但无法分辨哪一条是地震后愈合的,因为土楼小的裂缝并不罕见。回音的确有,但不是像天坛那种夸张有拖声的回音,只是站在中间听人讲话,比其他地方听,声音更厚更淳更重。环级楼是永定少见的没有组堂的土楼,内部就是一个圆形小广场,有回音也很容易解释吧。
南溪的廊桥
南溪土楼群
环级楼,这是永定少见的中心没有祖堂的圆楼
衍香楼是列入世界遗产的“四楼”之一,不过没有去。摩的司机带我们去看他自家的土楼。一栋小圆楼,只建了四十多年,却已经坍了门楼,缺了一个口。司机说是建楼的时候瓦没盖实,渗水导致,坍塌的时候声音特别大。这么一栋残楼,也曾被旅游公司发现并被打上“U型土楼”的标签,拍成了广告画!
振福楼也是世界遗产“四楼”之一,楼里恰巧在表演木偶戏,两个木偶活灵活现,配音也恰到好处、宛如木偶真的在讲话,就是我们完全听不懂客家话。许多书籍、功略上都说振福楼是振成楼的姊妹楼,都是林家建的。但摩的司机说姊妹楼的来源,是因为两座楼是同一位建筑师设计的,在建完振成楼后紧接着就建了振福楼,振福楼和林家无关,但一样是富裕家族的土楼,一样的八卦方位。振福楼楼门和院门都是一侧往里凹的,与墙体形成一个夹角,据说是为了能正对南方,楼门——院门连线正对上游溪水,谓财源滚滚,上游两道支流又只能看见一道,谓财不可通吃,留些给下游。
衍香楼
振福楼
振福楼装饰
振福楼里正在上演木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