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钱穆)

写在前面: 最近前前后后花了有十天时间看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并洋洋洒洒地在电脑上敲出一万多字的读书摘要,兴致之余拿来四五首书中提到的诗词抄写,一并附在文中。 钱穆先生在讲授...

写在前面:

最近前前后后花了有十天时间看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并洋洋洒洒地在电脑上敲出一万多字的读书摘要,兴致之余拿来四五首书中提到的诗词抄写,一并附在文中。

钱穆先生在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或是不自知或是有意的插入自己对文学史、对做学问的看法,这算是这本书的意外收获吧。整本书脉络清晰,从文学起源《诗经》讲到明清小说,考据严谨,语言又不失生动活泼,读来丝毫没有教科书的呆板之感(或许这就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的用意吧),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对中国文学的历史了解一二,这一路走来,一路看来,一路发展来,“中国文学自有其一套生生不息的活的生命力”。

最大的感受就是钱穆先生真可谓是“通儒”,要知道他不仅编写中国文学史,还编写了中国经济史、中国通史;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独特之见解也让人深深赞叹和佩服,就像他所说的,必须吃苦、勤奋努力才能做出成绩。

摘抄也是按照本书基本框架来的,每一个文学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钱穆先生的深度看法和见解,我基本都摘录下来,以备再次翻阅。

与上年末所读的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一样,都是非正式的文学史书目,让我忍不住将这两本书对比和思考。(那木心这本书的笔记和我的些许想法明天发出,小小flag)

01 绪论

吾人如要讲文学之变化,须先明白文学的本质,文学史是讲文学的演变,即须由史的观点转回来讲文学的观点。

-文学是文化史中的一项,而非政治中的要目。文化史则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及风俗等各项。

02 中国文学的起源

文学的起源是诗歌,亦即韵文先于散文,西方亦然。

03 诗经

读《诗经》时不可一字一句地照字面直讲,其方法是要心领神会,并必须迎合作者之情意。

-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子说:“风、雅、颂为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即是说,风、雅、颂是诗之体类分别,是文学的体格,赋、比、兴是作诗之方法,文学的技巧。

-朱子又说:“风大抵是民庶之作,雅是朝廷之诗,颂是庙宇之诗。”即是说,“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

-中国的文学,如以戏剧来说,是无有悲剧,即使《红楼梦》亦只是解脱而已,多数是走向团圆之路,所以无史诗,无神话,无悲剧。

-孔子喜欢《诗经》,而且尤爱“二南“(周南和召南)。他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可以事父,可以事君,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是有开放启发之意,凡见任何物均可以开启心胸;“观”指人生观、宇宙观;“群”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使能适应社会。

-“绘事后素“……意即要有了本质,才加上文采,礼要有本,一切打扮在后,现有本后才有末。

-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词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此处说的“文”指一个字,所说的“辞”是指一句。意思说,读《诗经》时不可一字一句地照字面直讲。所谓“诗言志”,其实是抒情,即欣赏中国文学时,其方法是要心领神会,并必须迎合作者之情意,《诗经》亦然。

-所谓”奇文共欣赏“,欣赏的心情等于第二次的创造。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诗对每一位欣赏着均可作出不同的创造,故永远是活的文学。

04 尚书

中国的散文以历史为大宗,因中国向来以史当作文学看。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普通说,《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为我国古代两大史书,它们在文学上均有很高的地位。

-尝鼎一脔:尝尝鼎里的一片肉,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推知全体。(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05 春秋

《春秋》这本书较《诗经》《尚书》迟出,孟子说:“《诗》亡而后《春秋》作。” 《春秋》是记事的,看起来像现在的电报,极为简要,它似乎不像是文学作品,其实不然。此书乃句斟字酌的,有其文学意味,亦有其法律性。孔子《春秋》也可说是我国修辞学之开始。(《春秋公羊传》《春秋觳梁传》)

-《严先生祠堂记》中有“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之句,后来有人将“德”改为“风”,成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此即所谓一字师,这种就是有斤量之字眼。

-“春秋三传”,即《公羊春秋》《觳梁春秋》与《左氏春秋》。

-我国文学史上,韵文与散文之演变各有不同之现象,即韵文是渐往艰深的路上走,如《诗经》易读,到屈原的《离骚》《九歌》则较难读,再进而到《两都赋》《两京赋》则更难读;至于散文,则其演变之趋势是渐往平易的路上走,《尚书》难读,到《左传》则较为平易浅近了。

06 论语

诸子百家所做的散文水准极高,诸子中之首位即孔子,其《论语》为其弟子所记,文学价值极高,更遑论其思想。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岁寒三友)

-《论语》以后有《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老子》与《吕氏春秋》诸书。谈到先秦诸子,主要的便是这八部书。

-《论语》仍是根据记事记言的传统演变下来,但与《尚书》《春秋》不同:前者是孔子的私人言行,而后者是对国家大事而言。这是历史的大进步,亦即由国家大事的记载进步到个人生活的记载,故成了子书,成了史家。

07 中国古代散文

我国古代的散文,可以分做两个时期,第一期可以称之为“史”的散文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尚书》及《春秋》的《左传》。第二期可以称之为“子”的散文时期,它是思想性的,也可以说是哲学性的。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推《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及《老子》等书。

-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因为《春秋》这部书是政治性的,是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官书,所以是历史的散文;但“子”是私家的,属于社会的,属于平民的。

-从《论语》开始,我们又可将古代散文分成三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像《论语》这部书,可说是散的,是零星的,即是由许多章凑合在一起而变成一篇,但并无连贯的意义。

第二阶段:如《庄子》一书,已进一步成为假设的对话体了。从文学史看,《庄子》一书仍不能超出《论语》《孟子》的同一体裁,但《庄子》一书的进步是其内七篇之篇名都成为有意义的了,如《逍遥游》《养生主》《应帝王》和《人间世》等诸篇,所以与《论语》《孟子》已有所不同了。

第三阶段:至于《荀子》这本书,已再进一步发挥其个人整套有体系之思想与意见了。《孟子》书中讲到的性善论,是零星地散见于其全书各篇中;《荀子》书中叙述性恶论则是由一人发议论,有其整体性。这种文体比较像样而成了体统,故比较《庄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08 楚辞

《楚辞》虽然也是一本总集,但其中以屈原的作品为最多,屈原既是楚国人,故《楚辞》的产生地是南方的,是汉水流域的。

文学是人类从心灵中发出来的表现。它是受着地域的限制的,地域方面最重要者包括气候和山川、风俗等。真实的文学来自广大的群众,须采自当时某一地域的民间,文学的创造尚需加上技巧。《楚辞》是地域性的,也是文学性的,是南方文学。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但尚未出一位知名的文学家,这是由于《诗经》是一部总集,是一部集体的创作。

- 所谓文学的正统代表是“集”,除“总集”之外,尚有属于个别人士创作的“别集”。但由于有的“别集”是无主名的作品,有的“别集”则是不知名的作家创作的,直到《楚辞》产生。因此,屈原就成了中国第一位文学家了。

- 讲起文学,可以分别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时代性的,是纵的;另一方面是地域性的,是横的。

- 我国任何水名、山名或地名,其命名均有其原因,并非偶然。例如北方的水声浊,故名称有“洛”“河”等音;南方则水声清,故称“江”。然则何以成为“洞庭”呢?因为院子前面的叫做“庭”,是空的;洞者,通也,如称“山洞”“洞箫”等。因此,水相通者叫“洞庭”,所以,凡此水通彼水的均叫“洞庭”。如“华山”之“华”,意即说明此山如花一般有五瓣;“岐山”之意思是“二山相并”;“衡山”是说明横亘一排;“昆仑”之意是重叠之山。

09 赋

赋是韵文与散文的综合体,它在叙事时用散文,形容时则用韵文,好比和尚宣卷,有说有唱,亦好像唱京戏,有道白,有唱腔。但像《水浒传》,全书则是散文多而韵文少,所以称为“小说”,或称“章回小说”。但如果是韵文多而散文少的话,便叫“戏剧”了。

- 所谓赋者,也就是铺陈之意。

- 辞就是藻,词藻可用来美化文章,如说“刀口快”一语,用词藻将之美化,便可写为“刀锋利”。

- 作赋非用辞不可,辞亦一定即是赋。

10 汉赋

赋后变为皇室的消遣文学,作为供奉之用,即成为御用的帮闲的,如司马相如的赋,便是这一类,与屈原的赋成为相对的两大派。

- 文学可分为超世的与入世的两派,但以入世的和人生实用的为佳。杜甫的诗不超脱,却是人生实用的,故其境界比庄子为高,庄子只是一位哲学家;陶渊明与屈原相比,陶为人隐退而不合作:故屈原、杜甫可说已达到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而庄子、陶渊明则较次。

- 中国韵文的演进是由诗而辞,而赋,而曲,进而到现在的京剧。

- 所惜者知音稀少,可能千年始得一人,亦可能如庄子所说“旦暮遇之”。所以,创造也好,欣赏也好,都非易事。俗语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矣。”(笔者按:1. 始有两个意思:起头,最初,与“终”相对;才,刚才,如方始,始悟。这里是第二个意思。2. 庄子·齐物论》里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一朝一夕,比喻时间之短,偶遇之意。)

11 汉代乐府

乐府是衙门名,古代有采音之官,去民间采访民歌,在这个衙门的机构内整理出来的便叫“乐府”,犹如周代的国风一般。

-郭茂倩编了一本,乐府诗集》,将当时的乐府分成十二类,此书包括古今乐府。今且举“杂曲歌辞”中之例子。……“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 中国的韵文是由《诗经》解放而演变成《楚辞》,再而演变成“乐府”。稍后再演变成整齐的“诗”。

- 乐府歌辞,讲到“悼死”“思乡”两问题,此为中国文学之大题目,是空灵而非具体的。

12 汉代散文——《史记》

有人说“唐诗晋字汉文章”,如有人问汉代的最佳散文作品是哪部?则非司马迁的《史记》莫属。

- 吾人从《史记》这部书已可解决有关西方文学的难题。西方人一直认为道德意识是不能加进文学中取得。如西方的莎士比亚、歌德等大文豪,无不有如此想法。自从《史记》面世以后,其书有道德思想融入作品中,却并不损害其文学价值,即如我国的屈原、杜甫等大家,亦是把道德思想融入于其文学作品中。在文学中可以将道德与人生合一,讲公的人生,有其最高的人生境界,《史记》讲的是整个时代的大生活。

- 西方又有一问题,就是“历史需要文学吗?”这亦可从《史记》得到充分的答案。可以说,最高的文学就是最高的历史。“文章同史”

-《史记》的写作方法是将一人分述于各人之传记中,如写汉高祖刘邦之事迹,不集中在一篇中写,虽使人读来感到枯燥些,但却是公平的、客观的,并不重英雄观念。这也是科学态度,与西方的崇拜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此种写法,读来虽使人颇不感兴趣,不过确实严谨而公平的写法。

- 凡写历史,必须严格遵守两个条件,即是:

(一) 不可以只着重于单一的领袖和以单一的团体为单位,须顾及其全面性。

(二) 要着重于事件进展的过程,不能单看其结论。

- 我可以肯定地指出来,中国有两大人物,即是两位大文学家:一是屈原,他解答了文学与道德的问题。二是司马迁,他解答了文学与历史能否合流的问题。

-中国的艺术是欣赏与应用不分,应用品与艺术品合一,亦即是文学与人生合一。中国的古砚与古花瓶,是古董,但同时又可使用,并不如西方般专为摆设之用,故中国历史与文学始终是应用的。

13 汉代奏议、诏令(附书礼)

奏议是政治应用散文,人民有意见时写文章上书给政府。诏令是政府写给民间,只简单讲说几句。

-诏令之外,尚有一种名叫“书札”的文体,也是应用文的一种,但汉代时人写“书札”的不多。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写得极好,亦值得一读。

14 汉代五言诗(上)——《苏李河梁赠答诗》

诸凡文学作品,自有其各种体和渊源流变,不明此即无法了解文学。即是说,如要明白文学史,就需要考据了。

15 汉代五言诗(下)——《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当时这些逐臣弃妇或游子浪妇,这一群作者,并不为求名求利,只是为了抒发他们的离恨乡愁,语不惊险,词无奇辟,却亦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深厚情感。

- 文学有其共相与别相,诗是文学,《古诗十九首》当然亦是。“共相”是共同性的,“别相”是个别性的。西方的戏剧有其特有的时空,是逼真的,悲剧是其最高境界。此特定之时空,可以一而不可再;但最真实的却常是不可靠而有幻想性的。中国的戏剧则是脱离时空的,恰与西方的相反,它是群性的、空灵的,中国的文学亦然。中国的道德与人生是在文学的共相中常在的,且有长远的价值;西方的则是暂时的、无价值的。

- 最好的诗是超脱时代与个性的:如孟浩然的《春晓》的“春眠不觉晓”这句诗,任何人均可体会到此诗中之情景。

-谈起我国古代,纯文学作品很少,三代夏商周时期没有。《诗经》三百篇,雅颂为宗庙朝廷讽语,只有“风”采自民间,但“风”采得后必加以润饰,故十五国风内容均不相同。此种诗用以采风问俗,是讽喻,是作为政治用途,故古代的民间文学也是经过沙滤了的。 又如《尚书》《春秋》《史记》等,都是历史记载。至于《离骚》,看来似春文学,却是为了政治失意而作,故亦其政治性,且屈原是贵族出身,是个政治家。 到司马相如作赋,如他的《子虚赋》《上林赋》及枚乘的《七发》诸赋,均非讲人生,不过可说是皇宫俳(笔者按:pai,二声,滑稽,~戏,~艺人)优,只是帮闲文学而已。

到了《古诗十九首》,仍是诗言志,但此时总算已由政治性而转变为社会性的日常生活了,但并不求深入了解,也没有希望“立言立德”的意思。不过,我们可以说,《古诗十九首》开创了中国纯文学的先河。也就是说,东汉末年已到达了文学成熟期,即从此开始有了纯文学,也有了纯文学家。

自建安时期起,就有曹丕等人出现,彼等欲以文章传后世以“立言”,可说是中国文学开始觉醒的时代。文章可以传之后代而不朽。曹丕的文章只讲日常人生,但留传而不朽。

先将中国与西方文学作以概括性的比较。中国文学是带有教训性的,是上层的、政治的、内向型的,且不必一定求人了解,是阳春白雪,别人不懂欣赏亦不在乎;而不是主张低级的下里巴人,抱着“后世富有扬子云必好之矣!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态度。(笔者按:与冯宿论文书,韩愈:“昔扬子云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曰:’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从前扬雄写《太玄》,人们都笑他,扬雄说:“世人不理解我,没有关系;后世再有像我扬子云一样的人,一定会喜欢我的《太玄》的。””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先生的文章,正面对着百代之人要等待圣人的再世才能读懂,要询问鬼神才能没有疑惑(的境地))

中国文学是传下去的,是等待后人去发掘欣赏的。数千年前的文章,今日仍可诵读。

至于西方文学,则是下倾的、向外开展扩张的,且是都会性的、外向型的,如由希腊、罗马两城市文化而形成今日欧洲的文化,但政治是分散而不统一的。只有西方中古时期的耶稣教略似中国,均用同一语文——拉丁文,欧洲人同一信仰的教堂亦趋于统一,但缺点是没有统一的政府。西方文学史是娱乐性的,如荷马的诗歌可在众人面前唱,但须求人了解,否则便失败;且主张推广销路,重视空间,但时间一久,便会埋没。

16 建安文学

建安时代的文学为中国的新闻学,此时期之政治固属黑暗,但此时期的文学确实划时代的,及足称道。

-我把魏晋以前的时期氛围四个时代:

(一)诗书时代(周公)

(二)子史时代(《论语》《春秋》)

(三)骚赋时代(屈原)

(四)建安文学时代(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

-《古诗十九首》一类的作品:关注于人生悲欢离合、社会日常琐事;谈富贵功名者少,论儿女私情者多。此等少数读书人开创了一条新的平民文学之路,与雅颂骚赋迥然不同。而曹操及曹丕父子岁在政治上已跃升为领袖,其作品则无官僚吐属,仍出于私人情怀,实乃继承《古诗十九首》,在其文学作品中表露出人生独立观念。可谓旧瓶装新酒,题材虽与前相同,内容却变化多端。如曹操《短歌行》一云。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钱穆)

-曹丕是中国文学史上讲文学之价值与技巧的第一人。丕在《典论·论文》中谈及文章之技巧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文章之技法易讲,但气是活的,是神气,是活的魂,故即使全懂文法和问题,亦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文章之好坏,其关键在气。

-当时对文学提出最著名理论的是陆机士衡,著有《陆平原集》,他的《文赋》一文,是专讲文学之写作技巧。不过,忽略了文学的道德价值。陆机特别强调一个人在创作前不可贸然下笔,应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自己的学历,丰富经验,然后才开始写作。如此的作品,才是充实而饱含光辉的。写作时应加以适当剪裁,将“物”“意”和“文”加以融会贯通,然后才能达到“诗缘情而绮靡”的抒情意境。

-钟嵘的《诗品》:《诗品》意即“诗学的品评”,是中国最早的诗学评论专书,它把从两汉一直到梁为止的一百二十多位五言诗作家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对每一位诗人加以评述。

-六朝时期,尤其是到了梁,可是说是文学艺术最常生的时期,梁武帝子萧统(昭明太子)纂《文选》,这是一本诗文总集,世称《昭明文选》。如照年份,我国古代文学史依照次序分是《诗经》、史、子、骚、赋及五言诗和《昭明文选》。《文选》的内容除无《诗经》外,选入的包括周、秦、汉、晋、宋、齐、梁七代之诗文作品,包括《离骚》和《楚辞》在内。

17 文章的体类

谈到文章的体类,应从三方面说,文学的内容;文学的对象;文学的工具与技巧。

-《论语》说:“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

-谈到文学的内容,它可以包括说理、记事与抒情各类。“说理”指孔、孟、老、庄、墨等诸子;“记事”指《史记》《汉书》等史著;“抒情”指《诗经》《楚辞》及五言诗等作品。

-就文学作品的说理而言,第一,要真是。说理的要表达真理,写历史要撰写信史,抒情的要真情流露。第二,要自然。其实文学作品除了说理、记事和抒情以外,尚需加上“言志”。

-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纯真与自然,真是指讲真理、讲真情。鸟鸣兽啼是自然的,雄鸟鸣声向雌鸟固然是出于求爱,但晨鸟在一无用心时鸣唱几声,那是最自然不过的流露;花之芳香完全是自然地开放,如空谷幽兰,它不为什么,也没有为任何特定的对象而开放;又如行云流水,也是云为什么而行,水不为什么而流,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流乎其所不得不流,这是最纯真最自然的行与流。写作也是如此,要一任自然。文学作品至此才是最高的境界。“《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屈原的《离骚》色而不淫,诽而不乱,可谓兼而有之。他怨得纯真而自然,而超越了他的现实人生,但不会出乱子,所以是好文章。当我们的人生遇到悲欢离合的情况时,就当看作是行云流水一般。

-所谓文学,并非将生命、感情放进去就成为文学,而是将生命、感情以及有时代性的内在生命力和外在生命力四者配合起来才成为文学的。

18 昭明文选

在齐、梁时期,编纂诗文总集的风气很盛。编选的学者文人多不胜数。在众多选集逐渐先后淘汰后,《昭明文选》成为当时诗文总集的独存孤本。

-《昭明文选》序中第四段说: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第五段中讲到各种文体之创用原由,“箴”是为了补救缺失,“戒”是为了纠正错误,“论”则是要精细地去分析事物之理,“铭”是叙事要求清通圆畅;“诔”是为寿终者作的美文;“赞”是为图像作赞扬文章。

19 唐诗(上)——初唐时期

伟大的文学,多在太平盛世时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文学,只能说是文学之觉醒,到唐代才是神完气足,超越魏晋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文学中最高最正的要算是诗,而唐诗是最伟大的。

-《文选》中多的是五言古诗,叫“五古”。唐有七言古诗,叫“七古”;但唐诗中尚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便是“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此外尚有“歌行”“新乐府”等。诗体在唐代已大备矣!此后的旧诗体,已无法超出上述范围。

-初唐时期的知名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时称“初唐四杰”。但到盛唐时期,人已看不起“初唐四杰”了,可以杜甫的论诗绝句作证明。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钱穆)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四句,并为千古绝诵。

-杨炯《从军行》诗中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明代陆时雍对王杨卢骆四人有评语道:“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20 唐诗(中)——盛唐时期

当时代的气运转动时,必同时可出很多人才也。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厥为李白、杜甫,并称“李杜”,尚有王维。

-盛唐:李杜、王孟(王维、孟浩然)

- 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等田园诗始创自陶渊明,陶诗中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名句。

-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信佛,故诗中含有佛学哲理思想。

- 孟浩然诗中有人, 但陶渊明、王维之诗已经将人抽掉, 即是不讲自己摆进去,此是一大优点。王维在山中别墅做诗道:“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二句是静中有禅理。又有诗曰:“月出惊山 鸟,时鸣春涧中。”此二句是指晚间人尚未入睡。

- 陶潜、王维和孟浩然三人都是田园派诗人。论性格,孟之性格在王之上,陶之性格更在王之上。陶诗变自孔孟,王诗则变自佛理而带有政治意识。陶渊明性格如虎,极为活跃,其诗更为可爱。

- 王维是居士,杜甫是严正的读书人,李白则是喜欢讲神仙、武侠的江湖术士,照理是属于下层社会的。一种是王维讲佛教,一种是杜甫讲尧、舜、孔、孟,李白却又是另一种。

-世上常有二人齐名,如“韩柳”“孔孟”“墨荀”“陆王”等,虽齐名,但仍以其中一人为较高。此处如李、杜齐名,但以杜甫为高。一国的文化是其民族性情的表现,为表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可以让万物共荣,不必定于一尊,才是表示文化伟大。

- 杜甫三十五岁起到长安,任官职至四十四岁为止。这一时期是杜甫最为潦倒穷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我们读任何作家的书最好都按次序读其全集。

- 杜甫的全部人格精神与时代打成一片,与历史发生了关系。杜诗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李白是仙风道骨,老庄风度;杜甫则布帛粟菽,有儒家精神。

- 凡是大学者必备两种能力:一是为自身的表现;二是要有好的有效的教人方法。朱子便具有上述两种能力。杜甫是诗圣,当时唐人要反对文选派,杜甫却道:要“熟读《文选》理”,“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语不惊人死不休”

21 唐诗(下)——中晚唐时期

中唐时期的诗人当以白居易与韩愈为代表。到了晚唐时期,知名诗人有李商隐、温飞卿等。

- 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时为四十四岁。每完成其诗作后,必先念给老妪听,待对方能听懂了,才公开发表,故均为字句浅明之作。

-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为文学而文学”之一派意见并不相同。

- 白居易《长恨歌》一诗虽然字数较多,但这两首(《琵琶行》)是世所公认的白氏文学艺术境界最高之作。“杨家有女初长成……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长恨歌》是从唐明皇认识杨贵妃起,一直描写到杨贵妃赐死以至回宫后纪念她为止。……后来昆曲中的《长生殿》,便是个怒此诗将之放大而编成的。

- 西方亦有全是用诗歌组成的小说,如歌德的《浮士德》,印度的诗亦然。

- 韩、杜都主张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是指的《昭明文选》,他们都主张唐代文学的复古运动。

- 唐代时所创始的是中国近代的散文,当以韩愈为始。可以说,杜诗是集古诗之大成,韩愈则是在散文方面开创了新局面。

- 柳宗元其实是道家思想,最伟大的是写游记。韩柳死后,可说无后继者,直至百余年后欧阳修出。欧之后辈有王安石,曾巩,苏洵、轼、辙三父子,加上唐代韩柳为“唐宋八大家”。

- 晚唐时期,知名诗人有李商隐、温飞卿(温庭筠),并称“温李”。他们两人在晚唐时期以词藻绮靡取胜,被称为词华派。另晚唐诗人尚有杜牧、韦庄等。

22 唐代古文

如欲研究唐代的诗、文,可参考《全唐诗》和《全唐文》;如欲研究唐代小说,则要参考《太平广记》。

唐代古文家以韩柳并称。韩愈当时提倡古文,提倡复古,其中最得力的助手要推柳宗元。

- 唐时韩愈之前的有关文章的概念,可有以下四点:一是以前的文学不独立,是属于政治的,是文以载道的;二是中国的纯文学自屈原开始;三是中国的文学分辞赋与经、史、子两大类;四是建安时期后特重辞赋文学,魏晋南北朝后多用骈文写作。

- 韩愈的散文可以说是纯文学的,其次,韩愈的散文诗摆入了日常生活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钱穆)

- 柳宗元“永州八记”:每一篇独立但甚有连贯性,且八文中隐含作者内心所郁结的怨懑之情,有所倾吐发泄。

23 宋代古文

唐宋古文,韩愈与欧阳修两位均极为重要。欧阳修之文学自韩愈,但两人的风格截然不同,韩文有阳刚之美,欧阳修文则是阴柔之美。

- 欧阳修,字永叔。“文章力求简洁、凝练实为写文章的首要。”亦不喜作文用冷字僻典太多太杂,令人晦涩难明。

-宋祁,字子京,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红杏枝头春意闹”,世称“红杏尚书”。

-有人说,欧阳修的学问成就在“三上”,那就是“马上”“厕上”与“枕上”;还有“三余”。傍晚,即黄昏为一日之余;冬天为一年之余;还有“雨天”,也是三余之一。他在这三个余下的时光用功夫、做学问,没有一分钟浪费。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欧阳修的后辈中,还有他当年录取的三个好学生,便是曾巩与苏轼、辙兄弟。

-谈到诗,苏轼是我国四大家之一,即所谓“李、杜、苏、黄(山谷 即黄庭坚)”。至于苏东坡作文,他自称“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是说,东坡作文是无所用心,是出乎自然。故我们又称“韩潮苏海”:所谓韩文似潮是指其刚猛;苏文似海是指其为文平坦无奇,但无所不有。

-其实,我认为每个人的天资是差不多的,一个人要写出好文章,最要紧是要多读书,要能刻苦努力。

24 宋词

词在宋代特盛,超越了唐代。今人认为文学是进化的,所谓新文学出,旧文学告退,这是不对的,到了宋代,诗仍是存在的,不过多了词,只可以说,支派加多了。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诗是文学的大宗,词是文学的小宗:后来又由词而分演出曲,曲又是词的小宗:故如后来分演出白话诗,但不能将故事切段,它是连贯相承的。不懂诗的人,绝不会作词。

-诗何以会分演出词?此两种体之不同,由于用处不同,对象不同,题材不同,即是诗所无法表达的,则由词来讲。

- 韩愈之所以有“赠序”“杂记”,因为他用这种问题可以表达此种人生。

-《花间集》为中国第一词选,左右右温庭筠及前蜀王衍、后蜀孟昶。

- 凡是一首好的词,词中不易表露出其身份,如“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此词描写凄凉之事,却讲得最热闹,但用到“上苑”两字,便显露出作者之身份,便不十分好。

- 柳屯田即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故称柳屯田。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钱穆)

- 与苏东坡相同气魄作词的则为辛弃疾稼轩。辛弃疾为南宋第一大词人,也可说是最杰出的爱国私人。其《鹧鸪天》一词,说出其一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钱穆)

- 学文学不要怕老旧,要能传承保留。

25 元曲

由宋词而变成元曲后,曲是成为社会化平民化的了。再由曲而演变成明代的传奇,就有了唱昆曲。

- 清人入关后,昆曲衰落了,进而演变成京剧。

-关汉卿,《窦娥冤》《蝴蝶梦》《望江亭》《拜月亭》

-王实甫,《西厢记》。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由董解元改编成《西厢记诸宫调》,进而再由王实甫在后者的基础上作出若干修改,而成为描写人物形象生动的《西厢记》,成为反对旧式婚姻而开创恋爱自由的新风气。

- 金元时期还有一种散曲,是一种乐曲的曲词,是继诗、词以后衍生出来的新诗体,成为元代一种独有的诗体,足以与唐宋的诗、词分庭抗礼。此种似诗体的散曲,可分为“小令”与“散套”两种,其分别只在于前者用单一曲子组成,后者则用数支曲子组成;至于词的典雅或奔放,则悉随尊便。例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钱穆)

26 小说戏曲的演变

中国古代有故事、神话、小说和笔记,但这些都并非文学,严格来说,可以进入文学史的小说,要自唐代开始,且以《太平广记》为代表。

-在西方则由神话、故事而有文学。

-我们中国人在文学方面所用的精力,并不把它放在神话、故事上。这原因是由于中国版图疆域广大,难免有了众多地方性,如齐、鲁在泰山两边,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而中国人认为要创造一套超越地方之上的文学,因此提倡雅而除去俗。但埃及、希腊等外国地区因其国土狭窄,故地方性的神话、故事特受重视。

-《太平广记》可说是唐代的小说大全。《会真记》的小说,讲述崔莺莺的故事,后来有宋人将之改编成《西厢记》的曲。

-到了宋代,流行一种用鼓配合敲打来说故事的诗。后来再由一人的自弹自唱,而变成了说书、清唱与弹词,嬉笑怒骂,出口成章。到了明代末年,这一类的活动极盛。然后从这条路演变下来,换了一个方式,即变成出现了章回小说,此即由“说书”变来。

-京剧之造成,还含有《诗经》的元素,因为《诗经》的“风、雅、颂”,在当时是有演有唱。所以中国文学是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

-中国传统文学自有其一套生生不息的活的永恒的生命。

27 明清古文

在明代归有光以后,到清代时,古文崇尚唐宋八大家的出了姚鼐(nai,四声),姚的老师刘大櫆,姚的老师方苞,他们三代人都学归有光,均为安徽桐城人,此时考据学大盛,但桐城派却提倡文学,他们用力最勤的是《史记》,留传有《归方评点史记》。

-明代主张复古派的有会所的组织,当时有王世贞(朝廷大臣)等参加。王是主张庙堂派的,文章重雕琢粉饰。

-归有光主张文章出于自然。后来归有光被认为是文学之正宗。他与西方的莎士比亚同时。

-学术之伟大在于有自由,且能得到后世的公正评论。谁也不能勉强。

-这是作文章的方法论,师长指示的是一条途径,然后再由自己去跑。

-另一反对桐城派、讲汉魏的考据派,传至末年,出章太炎,因章师俞樾曲园是汉学家,故章太炎的文章是带有选体味道的。(“选体”:六朝文的代表作品放在《昭明文选》中,所以,又称选体、选派)。当时的阳湖派古文家觉得桐城派的文章淡,于是提倡诸子于汉赋。

-今日青年应能看两千年前的国文,又应能看五十年前的英文书,才合水准。如欲在学术界做自由人,一定要花三五年时间读通中英文。如要在学术上能自由、能独立,必须要读书才是正路。

-但凡一物,有利必有弊,天下事无不如此。中国文风很普及,例如,不可能无数人为一死者作祭文,但每一祭文中必有若干句是精彩的,故后来变成挽联了。

-其实对联便是从文章变来的。

-中国用文言文抒情,可能以达到最高境界,此乃西方所无。

-中国的人生在诗中表现,诗落实下来则为散文;西洋人生在剧中,落实表现则成小说。

-因文学要靠有温情,热情与冷清均太过了。

-……,而性情亦能真挚而醇笃。文学之一方面为艺术,其又一方面为道德,非有艺术心胸,非有道德修养,则不能窥文学之高处,必读其文为想见其人,精神笑貌,如在目前。则进步亦自不可限量矣。

28 明清章回小说

中国后来的小说,则有《老残游记》《孽海花》以及《儒林外史》等,但这些已不能与早前的《水浒传》和《红楼梦》等相比了。

-屈原作的叫文,属于韵文,是纯文学;太史公作的叫笔,属于散文,非纯文学。“章”是文章,“回”是“会”也,即每次有集会之意。

-“剪灯”的意思是当夜深时,把所点的油灯那绳的着火处剪去使亮;用灯芯点着的则叫挑灯。

-自五四运动以后,大学里的文学系则只讲文字学、方言及语音学这一类的学问了。后来风行小说,第一位译西洋作品的是林纾琴南。他的文章是学归有光、方苞、姚鼐的桐城派,听到西洋小说而感新奇有趣,写成《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译著。他本人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译给他听,再由他用归有光、《史记》的笔调写成小说,著作有一二百种。

-林纾和严复是翻译西洋著作的近代两大巨子,严是译西洋哲学书,林则译西洋小说。

29 结论

读文学史,先要通文学才好。

-史应该是有生命的,如讲文学史,必须从其内部找出很多问题。现在连通史的普遍性问题亦不普遍存在,今日只有共同的意见,而无共同的问题。

-“中国文学史”是中国人比日本人还写得迟,至于社会史、经济史亦然。因日本人同时读中国与西洋的,而中国人却只读西洋的,而忽略了自身的。但日本对其本国却无可研究,所以研究中国的。

-今日代表汉学的反而是日本了,因为西方人只知道日本重视汉学。事实上,日本确实是重视研究汉学。

-我们在中国人文科学方面也有不如日本的。这实在令人感到惭愧。不过,关于中国的诗、赋与散文,却是日本人所不敢讲的。

-今日中国讲民主政治,但古代的中国亦并非专制,不能光喊口号做政治运动,做文化学术运动应埋头去图书馆,意见可以问人,但思想不要问人,只讲意见不讲知识是错误的。

-立志的人必要具备牺牲精神,这是一个愿,没有愿就不成功了。做学问就是要献身,要贡献出来,这是一种牺牲。

-我所讲的并非标奇立异,乃是有根据的。五四以来硬是要新奇,要创见,这只是无知识。

-如果我们努力去做学问,就会感到时光不够用,到此状态时,就进入了做学问的大门,到了年龄一大,就会感到精力不够了。

-有了好学之志,出了大学,习惯已养成,就可造学问了。

-一个人的本领与长处要自己去发现,但不要表现。不发觉本身内有的本领是可惜了,冤枉了。不要吝啬自己,怜悯自己。

附记(编者)

-“没有理想的吃苦,那是自讨苦吃,有理想的吃苦,才是一种精神。”

-在他看来,中国从没有“纯文学”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学与人生、历史、天地高度融合,“如果传统文学死不复生,中国社会的现实人生也将死去最有价值的那部分。”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切通俗文学最终通达于上层才有意义,“如乐府、传奇、词曲、剧本、章回小说,愈后愈盛”。他很怀疑,新文学如果只限于神怪、武侠、恋爱、侦探等游戏消遣,会不会逐渐没落?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求人解,如屈原写《离骚》,他怨得纯真而自然,但屈原并非要讲给人听——如同行云流水,云不为什么而行,水不为什么而流,我们的人生遇到悲欢离合的时候,也当如此。

-刘再复在访谈里,略带嘲讽地说,当代文学史重写了那么多年,至今还是个“梦想”,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从上世纪80年代激进的理想主义走到现在,青丝变白发,学者们越来越明白,文学史的重写与共和国历史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谈何容易。现实主义者选择了远离;理想主义者仍在修改自己的文学史,不管能不能出版;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斡旋,或转向考据,或出走域外,或是和钱穆先生当年一样,走入民间,下社区、进企业,但凡能做点普及工作,从不挑拣。

-学术有的时候,真的不是一碗饭。当知识分子无法选择,他们的研究就会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堡垒。于是,这个长长的故事终于到了收尾一刻——

当我们遥想60年前,9月的一天,当钱穆环视课堂,在讲台上缓缓吐出那一句: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

他哪是在谈文学史,他谈的,是自己的生命如何蹚过那个时代。

以上。

转自:再相逢的森林

  • 发表于 2022-11-10 16:26:33
  • 阅读 ( 159 )
  • 分类:热点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