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是哪个省(宜兴紫砂壶是哪个省)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秋阳 2月末,一场春雨过后,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长乐弘陶庄晨雾氤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端...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秋阳

2月末,一场春雨过后,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长乐弘陶庄晨雾氤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端坐在工作台前,他戴着老花镜,用小楷整齐抄录几十年来做陶刻摘录的诗句。这些诗句都和紫砂茶壶有关,从1978年至今,他一共摘录了近50本。这些诗句整理出来后将结集出版,供陶刻艺人们参考使用。“牛拴在桩上也会老。我现在脑子尚好,精力还够用,要为紫砂艺术多做些事情。”徐秀棠笑言。

84岁的徐秀棠出生于宜兴蜀山紫砂陶艺世家,1956年师从陶刻名手任淦庭,六十多年来他醉心于紫砂艺术,坚持每天早晨六点去工作室。他的工作台正对着大片明亮的窗,窗台上各式各样的紫砂小品妙趣横生,窗外小桥流水、小舟闲挂。“陶艺人终身以一撮土、一瓢水、一把火为伴,陶艺人应集土的质朴、水的柔情、火的刚烈于一身,这就是陶艺家的精神所在。”创作间隙,徐秀棠偶尔抬眼,于一窗江南景致中陷入沉思。

百年传紫砂 一陶富宜兴

徐秀棠在宜兴前墅龙窑展示馆安置《前墅窑场生产流程》雕塑。此雕塑为展示馆的镇馆之宝。丁焕新摄/光明图片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苏轼的诗句让人联想起阳羡雪芽与紫砂茶壶相映成趣的文人雅集现场。光器顾景舟、花器朱可心、筋囊器王寅春……江南蕴秀之地,紫砂艺术从五百年前传承至今,绵延不绝。数以万计的紫砂爱好者拜师学艺、抟泥制陶,走上徐秀棠昔日走过的路。历经数十年,传统文化的回归,让紫砂走入了更多人的生活空间,也得以使当地百姓将这张“文化名片”制成了致富的“金钥匙”。

泥与火的艺术,人文精神不可缺失

宜兴市利永紫砂博物馆珍藏着一把“鹧鸪提梁”壶,该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壶艺泰斗”顾景舟所制。壶底留下的刻款诉说了一段悲伤往事,“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妻子缠绵病榻之际,顾景舟耳畔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正是他彼时心声。一把“鹧鸪提梁”,承载了顾景舟对妻子的深情爱意。

“沉静的心态,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正是紫砂工艺的本质所在。泥与火的艺术,倾注了陶艺家的真挚情感和生活美学。”徐秀棠认为。

江南人习惯讲虚岁。6虚岁,顾景舟即上蜀山之麓的东坡书院读书,当地教育家吕梅笙先生亲自讲授国文。迫于多种因素,顾景舟无力升入中学,却依然留校,由吕梅笙“开小灶”读了三年古文,为他的紫砂艺术创作生涯奠定了人文基石。

“我带徒弟,一直强调让他们多读书,这是受到了顾老的影响。当年在宜兴紫砂厂当学徒时,他塑壶,我习陶刻,他多次建议我们背诵唐诗宋词,读《古文观止》《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徐秀棠回忆道。在顾景舟的影响下,他研习制陶的同时,研究绘画、书法、诗文,将各类文化艺术融会于紫砂工艺中。近年来,陆续出版了《中国紫砂》《紫砂陶刻艺术初论》《宜兴紫砂珍赏》等著作论文,为紫砂艺术研究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学术资料。

在长乐陶庄的个人展馆中,徐秀棠的陶塑作品“供春学艺”“紫砂艺人邵大亨”“十八罗汉”等,既有浓郁的写实风格,又有变形、写意、夸张的现代陶艺手法。其中“十八罗汉”塑造了老小胖瘦十八种不同的罗汉体态,如远视罗汉,年岁高,远而视,连眼睛都往额上移了位,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

“优秀的传统给我的启示在于不重复参照、不临摹再现。一件陶艺作品,选料要优、造型要美、工艺要精,人文精神不可缺失。制陶人要提高的不仅仅是技艺,人品的提升更为重要。”徐秀棠说。

史小明高中毕业即师从徐秀棠学习陶艺,如今已成长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师父和我们在一个工作室干活,他的一举一动始终在我们的注视下,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史小明告诉记者,从艺30年来,徐秀棠身体力行的人格品质,以及他所强调的人文精神,始终鞭策着自己在做人做事的道路上不敢轻易越雷池。

这是宜兴紫砂艺术世代相传的师带徒的一个缩影。从市级到国家级100多名传承人、1万多名有职称的工艺美术师的有序传承规模,撑起了宜兴“陶都”这张极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

  • 发表于 2022-05-22 12:45:36
  • 阅读 ( 266 )
  • 分类:常识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