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唐朝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昔日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在藩镇、宦官、党争等问题的困扰下日渐走向穷途末路。公元878年—884年的黄巢起义彻底掏空了大唐王朝最后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昔日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在藩镇、宦官、党争等问题的困扰下日渐走向穷途末路。公元878年—884年的黄巢起义彻底掏空了大唐王朝最后的一点家底。公元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篡夺唐朝的帝位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被后世总结为“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朱、李、石、刘、郭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君主的姓氏。“十五帝”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十五个皇帝;“五十秋”指的是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这53年时间。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的混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再混乱的时期也有终结的一天: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创了北宋王朝,随后赵匡胤先后席卷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地。

到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驾崩时五代十国割据政权大多已被平定。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又御驾亲征太原灭北汉。尽管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然而宋朝的统一其实仍是金瓯未满:就在攻灭北汉的第二年赵光义趁势对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发动了进攻。

乘胜而来的赵光义却在此战中损兵折将,而且自己还被辽军射中了两箭。最终赵光义在慌乱之中找了一辆驴车匆匆逃离战场,因此他也被21世纪的网友们戏称为“高梁河车神”。高梁河之战18年后赵光义因为当年的箭伤复发而死。这场令赵光义获封“高梁河车神”并间接导致他死亡的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呢?其实赵光义之所以要打这一仗就是为了从契丹人手中收复幽云十六州。

所谓幽云十六州是位于如今京津地区以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地区的十六个州府: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从十六州中取幽州、云州两地之名合称幽云十六州。先秦时期幽州曾是燕国的都城,所以幽州有时又被称为“燕京”,故而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由于这一地区地势险要,所以在战略位置上格外重要。那么本来作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屏障的幽云十六州是如何被契丹人占据的呢?

契丹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说熟悉是因为这个民族在《杨家将》、《水浒传》以及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都曾登场,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在戏剧小说之外对这个民族了解是相对有限的。在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中并不存在契丹族,契丹成为了一个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的神秘民族。其实契丹源于东胡鲜卑:秦汉时期匈奴雄踞北方草原并战胜了东胡。

东胡民族的一支分支逃到鲜卑山(据考证就是今天的大兴安岭),因此被命名为鲜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北魏等政权。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后生活在中原汉地的鲜卑人日渐汉化。隋唐以后中原地区的鲜卑人最终完全融合到了汉民族之中,而留在东北老家的鲜卑后裔逐渐繁衍出契丹、室韦、库莫奚等民族。

契丹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繁衍出八个部落。公元916年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机在统一契丹八部后正式称帝立国。契丹人并不像草原上以前兴起的匈奴、鲜卑、突厥那样只是草原部落组成的联盟——耶律阿保机称帝实际上标志着契丹正由草原游牧民族向较为成熟的国家政权形态过渡:这一时期契丹人开始效仿汉人建筑城郭定居,与此同时契丹帝国境内也生活有大量汉人。

耶律阿保机命人用300多个汉字作拼音字母创造出了契丹文字。这一时期的契丹国以初步确立了对契丹等游牧民族同汉族以及汉化程度较深的渤海人分而治之的南北面官制度:治理汉人的官署设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逐渐拥有自己的城郭、文字、货币、官制标志着契丹实际上已由草原游牧民族完成了向国家政权形态的过渡。

耶律阿保机在完善国家政权机构的同时也致力于对外扩张:契丹向东扩张到渤海沿岸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向西征讨党项、阻卜等部落,向北发展到了乌孤山(今肯特山)。阿保机的势力最西到达了今阿尔泰山一带。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病逝,其妻述律平宣布摄政。在述律平的干预下耶律阿保机钦定的太子耶律倍被废,次子耶律德光继承了契丹国的帝位。

公元936年中原的后唐王朝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耶律德光支援攻打自己的政敌李从珂,于是耶律德光亲率5万骑兵南下支援石敬瑭,石敬瑭因此得以建立后晋王朝。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之前的约定正式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云十六州中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位于太行山西北。

耶律德光为纪念得到幽云十六州特意改年号为“会同”并下诏升幽州为“南京”。从此契丹人正式占有了这块东西约600公里、南北约20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这片土地上的人口约为30万户150万人)。早在耶律阿保机时代契丹就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游牧民族了,而在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契丹人的生活状态又进一步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幽云十六州是汉人聚居的农业发达地区:这里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文化活动都远比契丹本部地区更为发达。契丹人在得到这块风水宝地后将其打造成为了政治上的陪都、军事上的前哨基地、经济上的赋税来源地。契丹人从耶律阿保机时代起就已开始从昔日的游牧生活状态中逐渐转型,而在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这样的转型实际上就大大加快了。

契丹帝国作为一个由原始游牧部族向成熟国家形态过渡的帝国既有游牧民族如疾风迅雷一般的冲锋机动性,与此同时已拥有一定农业和商业基础的契丹人也开始筑城定居。契丹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兼具草原游牧民族机动性和中原农耕王朝组织动员能力的帝国。契丹人已不再满足于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的地位:自从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契丹人开始以“北朝”自居,从而与中原王朝形成南北鼎立对峙的态势。

中原王朝很早以前就凭借自己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实力构建起以自己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契丹人在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也效仿中原王朝开始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宗藩朝贡秩序:高丽、甘州回鹘、吐蕃等政权纷纷向契丹人俯首称臣,甚至就连远在淮南、两浙地区的南唐、吴越也遣使朝贡。当时从中亚直到西欧的各国甚至一度以为辽国已入主中原。

“契丹”因此成为从中亚到西欧的各国对东方那片土地的称呼。时至今日在俄语和阿拉伯语中仍将”中国“一词念作契丹。中古英语对中国的称呼“契丹(Cathay)”今天也仍保存在香港国泰航空有限公司的名字里。当初宋朝立国之时面对如此强势的契丹帝国也只能无奈地承认:“盖北朝(辽)雄盛过古者缘得燕地汉人”。宋朝在本质上是一个内敛保守的王朝:宋朝从无效法汉唐开拓漠北、西域等地的雄心壮志。

因此宋朝在历代中原大一统王朝中是版图最小的,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压根就不能算是大一统王朝。幽云十六州不同于汉唐鼎盛时期所开拓的漠北、西域等地:位于长城以南的幽云十六州自秦代以来就始终是历代中原王朝的固有疆土。幽云十六州在人口上以为主、在经济模式上以定居农耕为主。既然宋朝没能掌控这样一块地区,那么宋朝能不能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是值得质疑的。

其实这样的观念不只是我们现代人才有,事实上宋朝人自己也有与此类似的观点。宋朝尽管从未想过要恢复汉唐鼎盛时期的疆土,但始终以终结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幽云十六州在宋朝眼中是历代中原王朝的固有疆土,只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因为中原王朝内乱才被契丹人得到。如果宋朝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就意味着残唐五代的历史遗留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

终结残唐五代乱世、恢复中华传统旧疆是宋朝念念不忘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政治动机。除此之外宋朝之所以执着于收复这一地区还有着军事上的动机。在宋辽南北对立的格局下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幽云地区战略地位日益突显:位于华北平原最北端的幽云地区包括了燕山山脉和如今山西北部的多山地带。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的幽云地区是一道天然的军事屏障。

在燕山山脉的外围有两个最主要的来路:一个是通向辽河流域的辽西走廊;一个是大同盆地至桑干河谷一带。以前中原王朝控制幽云地区时就依托这些天险修筑长城设置关隘作为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山海关扼守着辽西方向的来路;居庸关、紫荆关扼守大同方向的来路。北宋叶隆礼所著的《契丹国志》中曾提到:“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蕃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地区时将其作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而当契丹人得到这一地区之后就占尽了地利险要。幽云十六州是位于长城以南的汉人聚居的农耕腹地,因此失去幽云地区的中原王朝已无法再依托幽云地区北部的长城关隘作为军事屏障了。幽云地区地势高于南部地区,因此骑兵可以从这里乘势就高趋下直接杀入大同盆地,继而兵进汾河谷地攻取太原、河中。

如果契丹骑兵在攻取太原、河中之后再进一步南下或东进可以从黄土高原就高趋下直扑几乎五险可守的华北平原。日后蒙古将领木华黎也曾说过:“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式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自从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以来燕山山脉已位于契丹内地,幽州已成为契丹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契丹大军只要马足一动即可直达黄河,而在抵达黄河之前不会碰到任何难以逾越的地形。

隋唐以后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已由关中地区转移到了河南的汴、洛一带。一旦契丹大军兵临黄河岸边就意味着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直接暴露在了契丹铁骑的兵锋面前。宋朝大臣吕中因此曾向皇帝上奏称:“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也”。幽云十六州不仅在地形上占有如此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而且这一地区在以前还曾是中原王朝主要的产马地之一。

在宋代以前中原王朝主要有两个地方以出产战马而闻名:一是冀北之野;一是甘凉河套一带。甘凉河套地区在北宋初期属于定难军节度使的辖区。尽管甘凉河套名义上处于宋朝的疆域内,可实际上定难军节度使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宋朝的割据政权,直到公元1038年这一政权发展成为独立的西夏国。这就导致宋朝很难从西北的甘凉河套地区获得战马,而位于东北方向的冀北燕云地区又早就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人了。

东北的幽云和西北的甘凉两地的丢失直接导致宋朝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中最缺优质战马的王朝。宋朝在失去幽云地区的地理屏障和宝贵的战马资源后始终在与契丹的博弈过程中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宋朝要改变自己在政治军事上被契丹人压制的状态就必须收复幽云地区。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二月宋军攻灭南唐后群臣上书宋太祖赵匡胤请加尊号“一统太平”。

这时赵匡胤却说:“燕(云)、晋(北汉)未复,何谓一统太平?”由此可见从赵匡胤起北宋历代皇帝就对收复幽云地区念念不忘。赵匡胤是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统一天下的:赵匡胤在位时期主要的目标是削平南方群雄,因此在北方对契丹一直尽量保持相对和睦的姿态。在这种形势下赵匡胤制定了以和平赎买为主、武力攻取为辅的收复幽云计划。

赵匡胤把平定南方各国所得的府库金帛和三司税赋结余存入“封桩库”。赵匡胤打算等存满三五十万就与契丹方面订约赎回幽云十六州,如果契丹方面拒绝归还幽云地区再诉诸武力攻取。这当然是不现实的:契丹人如何舍得卖掉自己最富庶的土地?宋人要收回幽云十六州就必须在战场上打赢契丹人。等到赵光义上台尝试用武力收回幽云十六州,可高梁河之战的失败使他的意图彻底落空。

宋朝为收复幽云地区对辽国发动了战争,可等到宋朝战败之后辽国就开始反攻了。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辽国发动这次战争的理由之一是向宋朝索还关南之地:尽管燕云十六州早在后晋石敬瑭手中就割让给了契丹人,可到了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又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瀛洲、莫州、宁州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关。

赵匡胤黄袍加身篡夺后周的皇位后也继承了后周的全部领土。尽管念念不忘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其实幽云十六州中的三州三关其实从一开始就在宋朝的统治下。宋朝心心念念不忘收复其他十三州,而辽国同样也致力于收复宋朝控制下的三州三关之地。宋太宗赵光义的北伐以失败告终,辽国萧太后的南侵以缔结澶渊之盟告终:双方在谁也吞并不了谁的前提下只好坐下来谈判订约。

宋辽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十万两、绢帛二十万匹;双方按现状划清领土边界......此后宋朝不再向辽国索要幽云十六州中的其他十三州,辽国同样也不再向宋朝索要三州三关之地。宋辽之间的领土纠纷至此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北宋历代皇帝的潜意识深处始终没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打算。公元1115年兴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完颜部阿骨打创建了金国。

辽、金之间随即爆发了战争。公元1120年宋朝与金国达成看夹击辽国的“海上之盟”:宋朝与金国联合出兵攻辽。灭辽以后燕京地区归还宋朝,其余地区则全归金国。此外宋朝还将原来每年向辽国交纳的岁币转交金国。宋军统帅童贯率15万大军抵达燕京城下时以为辽国早已在金军打击下变得不堪一击了,所以他打算只凭嘴皮子说服占据燕京、自立为辽朝皇帝的耶律淳不战而降。

耶律淳让人把宋真宗和辽圣宗的画像挂在墙上,他自己则站在画像前质问宋军将领:宋辽和好已过百年,现在背后插刀不怕天理昭昭吗?说完就让人大声朗读当年宋、辽两国缔结的汉文和契丹文的盟誓书。碰了一鼻子灰的童贯又把希望寄托在幽云地区的汉人身上。在童贯的想象中幽云地区的汉人一定是在契丹人的统治下生活得水深火热,只要大宋王师一到就会争先恐后箪食壶浆来迎。

事实上自从澶渊之盟缔结后辽朝统治者就一直在有意识地优待和同化燕云地区:辽兴宗曾用北宋交纳的二十万银绢中的四万抵扣燕云地区的赋税,辽道宗则索性将二十万银绢全数用来抵扣燕云赋税。终辽末乱世燕云地区的汉人其实对契丹统治者的忠诚度是极高的,所以童贯想象中的当地汉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景象并未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童贯只好采取武力方式来达到目的。

童贯麾下的15万宋军对燕京发起了强攻:东路军在名将种师道率领下向白沟(今河北高碑店)进发,西路军在辛兴宗的指挥下向范村(今河涿州西南)进发。当东路军刚抵达白沟时遭到从燕京奔袭而来的耶律大石突袭,而西路军也在范村方向遭遇了辽军另一名将萧干,结果宋军连燕京的城墙都没看到就败下阵来。兴致勃勃而来的宋军在两个月后就全军溃败而归。就在童贯败退几天之后耶律淳病亡。

得知这一消息的宋徽宗赵佶又发动了对燕云地区的第二次北伐。这时辽国在金军的进攻下真到了要分崩离析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燕京城内的契丹人和汉人终于开始离心离德:契丹人怀疑汉人里通宋朝,汉人担心契丹人会对自己下手。一时间辽国大批汉族官吏军民开始主动向宋军投诚。宋军兵不血刃就拿下了两州,可剩下的地盘是死活拿不下来了,最后这些地区都被金军攻破占领。

宋金之间缔结的联合灭辽协议规定:灭辽以后除燕云以外的辽国故地全归金国,而燕云地区则要归还宋朝。可实际上宋朝在联合灭辽的军事行动中就没发挥什么作用,结果大部分燕云地区都实际落入了金国的控制下。这时金国统治阶层内部关于要不要把燕云地区归还宋朝的问题产生了争议,最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对刚立国不久的金朝所面临的形势做出详细考虑之后决定把燕云地区归还宋朝。

完颜阿骨打并非不明白燕京的重要性,而是综合权衡各方面形势后做出了慎重的决定。其实完颜阿骨打内心也未必就真想归还燕云——这从他与宋朝使节赵良嗣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我闻中国大将独仗刘延庆将十五万众,一旦不战自溃,中国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为我有,中国安得之!”这其实就是说燕京地区是我金国打下来的,你宋朝能得到这块土地全是我的功劳。

恐怕就是从这时起金国已开始把腐朽不堪的宋朝作为下一个目标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死后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又从宋人手中夺回了燕云十六州,然后借此一步步将金朝的势力向南推进到黄河岸边。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后掳走了徽、钦二帝及一众皇室成员、文武大臣。从此被迫南迁的宋王朝连中原黄河流域都丢了,至于收复幽云这个昔日念念不忘的理想终于成了遥不可及之梦。

公元1153年金国迁都燕京并将其改称中都。1215年铁木真攻克金中都后又将其改回燕京。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并将其改称大都。幽云十六州中的幽、蓟、檀、涿、顺、妫、儒七州在元代划入大都路,蔚、新、武三州划入上都路,云、应、朔、寰四州划入大同路,瀛、莫二州划入河间路。儒州在元代改为龙庆州,妫州改为怀来县,新州改为保安州,武州改为顺宁府,云州改为西京大同府,寰州改为鄯阳县。

燕云地区在元代全部隶属于中书省管辖(即属于“腹里”)。1368年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驱逐元顺帝后燕云地区才又重回汉族王朝手中。此时距离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已过去了432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到昔日的燕京(今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旧例定都于北京。1949年北京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如今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拓展阅读: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唐朝灭亡以后,中央对地方失去了强有力的控制,中国北方汉地陷入长期混战。而生活在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蠢蠢欲动”,频频进犯边境地区,以至于夺取了燕云十六州这块重要的汉地。

燕云十六州地处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长期以来是汉人的居住地,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版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北方天险”之称。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燕云十六州有着“北方天险”之称

燕云十六州从公元938年开始沦陷,一直到公元1368年明朝时重新收回,被异族统治共计400余年的时间。

燕云十六州的“沦陷”,直接导致了北方广袤国土失去了防御屏障,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北方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那么在经济、政治、军事意义上都如此重要的土地,究竟是怎么丢失的?

一、摇摇欲坠的燕云十六州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以后,各地方将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中央与地方形成了弱干强枝的力量对比。唐朝最终于公元907年正式灭亡。

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宋朝立国,短短50多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又出现了五个中央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历史合称“五代”。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混乱的时代

常年战争和频繁政权更迭让北方积贫积弱,这给了北方游牧民族染指中原的良好契机。公元9世纪末,契丹族开始崛起,并于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名辽),长城以北出现了统一的国家。

辽国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吞并周边的弱小部落,等到公元10世纪初,国土疆域已经极其广阔,辽国国境线向南一直推进到燕云十六州北部,与汉人政权接壤。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契丹逼近燕云十六州

在这以后,契丹确定了南下中原的战略方向。而南下战略的第一步,自然是吞并与辽国相接壤的、阻碍辽国南下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以幽州(也叫燕州,位于今北京市),云州(位于今山西大同)为代表的十六个州。大体范围是在华北平原与游牧民族聚居的大漠的山地地带。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燕云十六州覆盖北方险要山川,南靠平坦的华北平原

燕云十六州以南便是广袤无垠、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以北是茫茫无际的大漠。其大部分处于阴山,燕山,太行山北支等山脉,扼守山川险要位置,燕云十六州成为了中原地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防线,是汉人政权重要的国防要塞。

历朝历代的汉人政权都苦心经营着这片土地,到唐朝时,燕云十六州已人口稠密、经济商贸发达,每年贡税在国家税收中举足轻重,成为了边塞上的一串明珠。

在扑朔迷离的形势下,尽管辽国不断地袭扰燕云十六州,但燕云十六州还是牢牢被汉人政权抓在手中,直到公元935年。

二、沦陷:灾难的无限循环

此时正处于五代的第二个王朝——后唐。后唐王朝于公元923年建立,之后经过战争击败后梁王朝(五代中第一个中央政权)入主中原,控制了长城以南的北方的绝大多数地区。

经过多年的征讨和兼并战争,中国北方出现了短暂的统一,燕云十六州也自然在后唐的版图之内。但是看似安定的局面之下,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后唐统一了中国北方,是五代面积最大的王朝

这一年,后唐皇帝驾崩,新主年幼,资历尚浅,威望不足。镇守地方的将领开始按捺不住,其中就以后唐大将,镇守晋阳城(今山西太原)的石敬瑭为首。

后唐也早已看出石敬瑭的狼子野心,于是派兵征讨石敬瑭,朝廷军队兵临城下,石敬瑭坚守不出。在危难之际,石敬瑭慌不择路,只得向北方的辽国求援。

为了争取辽国速派援军支援自己,石敬瑭开出了极高的报酬——向契丹称臣,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遭到了手下将领强烈反对:要争取辽国出兵,多给予些金钱锦帛足矣,没必要割让土地。更何况割让燕云十六州,北方将无险可守,彻底暴露在辽国面前,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因割让国土,而成为历史罪人的石敬瑭

自以为身家性命危在旦夕的石敬瑭还是固执己见,坚持派出了使者,向辽国求援。

得知消息的辽国皇帝大喜过望,立即派出五万骑兵支援石敬瑭,围城的后唐军队被契丹援军击溃。石敬瑭借机联合契丹骑兵南下,攻下后唐国都,灭亡后唐王朝,建立了后晋。

后晋建立后,石敬瑭为感谢辽国的帮助,认比自己小11岁的辽国皇帝为父亲,自称儿皇帝,向辽国称臣纳贡。并把燕云十六州全部给了辽国。

但燕云十六州的守城将领难以接受这屈辱的现实,守城拒不投降,并请求石敬瑭收回成命,放弃割让燕云十六州。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石敬瑭推翻后唐王朝,建立后晋王朝,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

石敬瑭考虑到国内局势不稳以及辽国的强大,拒绝了守城将领们的请求,下令燕云十六州守将撤回内地,由辽国军队驻防。

燕云十六州也就此落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手中。全国上下骂声一片,石敬瑭也因此背上了历史罪人的千古骂名。

辽国皇帝非常重视这块来之不易的土地,在燕云十六州仍然沿用唐朝的政治制度,称为“南面官制”。并且尝试缓和民族矛盾,规定无论汉人、契丹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逐渐巩固了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中原政权要确保不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就必须控制燕云十六州

契丹便以十六州作为前沿阵地,经常南下中原,掳掠人口与财物。而石敬瑭本人,即便成为了中原地区的皇帝,却再也没法抵抗强大的契丹,公元942年,石敬瑭在忧愤中去世。

公元947年,辽国军队多次南下击败后晋军队,后晋主要将领投降,后晋皇帝被俘虏,后晋灭亡。

对于汉人政权来说,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北方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如何夺回北方的屏障,成为了从此以后每一届政府都必须考虑的事。

但燕云十六州山川行险,易守难攻。辽国军队战斗力强悍。此时的辽国,在燕云十六州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使得十六州民心稍定,局势逐渐稳定。

汉人政权要想重新收复十六州,只能等待时机。

北方的中原政权开启了漫长的等待模式,等待中也不乏朝代的更替。后晋被契丹灭亡后,原后晋大将刘知远率领军队把契丹逐出中原,建立了后汉。后汉建国四年后,后汉大将郭威发动兵变,灭掉后汉,建立了后周。

经过多个朝代的等待,夺回十六州的机遇期终于在公元959年出现。

公元959年,是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时期。此时的后周,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并且通过两次对外战争,稳定了周边的国际环境,保证了边界的安全。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后周巩固了国防边界,稳定了周边局势

而后周的执政者,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君主,极具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才能。

可以说后周具备了北伐十六州的前提条件。

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辽国内部出现了动荡。史书记载此时的辽国“荒国君耽于酒,畋猎无厌……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嗜杀不已”辽国国内局势混乱,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后周世宗柴荣,是公认的五代十国最有作为的皇帝

柴荣清醒地意识到: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此时辽国内乱,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假如辽国更换了一位开明的国君,加强防备,那就绝无收回十六州之可能。

于是他当机立断,挥师北上,在短短40余天内,连续攻克了燕云十六州的三州三关,北伐军声威大振,一路势如破竹。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后周的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三州三关,直逼重镇幽州

但老天爷却和中华民族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柴荣在行军途中突然身染重疾,北伐被迫终止,后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就此化为泡影。一代明君柴荣的英年早逝,实在是汉族的悲哀。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后周灭亡,北宋建立。

作为新兴的中原王朝,宋朝展现出了勃勃生机,它启动了终结五代的全国统一战争。宋朝先后灭掉了中国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国南方。

之后,宋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北方。此时的北方,阻碍宋朝统一大业的绊脚石有两个,一是独立在山西的北汉政权,一是被辽国霸占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宋辽对峙

宋王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先灭掉弱小的北汉,剪除辽国的羽翼,然后再相机夺取十六州。

公元979年,宋王朝开始了第一次北伐,在灭掉北汉之后,宋军开始进攻燕云十六州。

但据守十六州的辽兵兵精粮足,坚守抵抗,辽国大军源源不断地赶来增援,而宋军因为劳师远征而疲惫不堪,再加上大军深入敌境,粮饷供应不足,宋军被迫撤退,第一次北伐仓促收场。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北宋第一次北伐,成功灭掉北汉,并乘机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首战受挫的宋王朝并没有放弃,因为此时的宋朝是北伐的最佳时机,国内统一,政局稳定,民心归附,兵强马壮。宋朝欠缺的只是一个时机,一个辽国内乱,可以趁虚而入的机会。

老天爷也终究是眷顾宋王朝,没有让它等太久。

公元983年,年仅三十五岁的辽国皇帝驾崩,新即位的幼主只有12岁,国事暂时全由皇帝的母亲萧太后主持。辽国内部最高权力正在交接过程中,国内政局还处于动荡期。

于是宋朝于公元986年开始了第二次北伐,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祖国的完全大一统。由于此次北伐发生在北宋雍熙年间,所以也叫雍熙北伐。

第二次北伐初期也是非常顺利,但之后宋军战术失误,被辽军截断粮道,后方补给线被切断,随后导致宋朝三路兵马全线溃退。辽军随后倾全国之力进行反攻,宋朝大败而归。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北宋的第二次北伐(雍熙北伐)举全国之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雍熙北伐的失败,固然与燕云十六州本身易守难攻有关,但主要在于宋王朝作战指挥错误,以致于功败垂成。经此一役,北宋国力被大大消耗,精兵良将尽失。宋王朝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也再无力抵挡少数民族的进攻。

公元1005年,辽军南下,宋军无险可守,节节败退,被迫与辽国讲和,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此后的北宋王朝专心国内治理,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对周边国家采取怀柔政策,使得宋辽边界百年未有过战事。北宋虽然商品经济发达,但军事力量薄弱,武备松弛,在这样的情况下,守住国土已经很不容易,便很难有力量再去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在苦苦支撑了一百年之后,不仅是燕云十六州,整个北方都沦陷于异族。

公元1127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再次南下,宋朝皇帝成为俘虏,北宋正式灭亡,史称“靖康之耻”。之后宋朝的皇室南渡长江,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政权。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1127年北宋灭亡,宋宗室子弟南渡杭州建立南宋政权

三、长达四百年的博弈

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几经轮替,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被女真族灭掉,女真族建立了金国,金国接管了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并南下灭亡了北宋。

同时,金国燕云十六州的燕州(今北京地区)升格金国的中都,燕云十六州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了金国统治的核心区域。金国之后又被蒙古族灭掉,蒙古族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其彪悍,在整个欧亚大陆上纵横驰骋,灭掉了中国所有与之抗衡的政权,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此时的元朝已经不能用大来形容,可以说是庞然大物。元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帝国,没有之一。

汉族与少数民族关于燕云十六州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在元帝国大一统局面下化为了无形。公元1211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发动灭金战争,蒙古军队经历23年,于公元1234年灭掉了金国,并全盘接受了金国的国土。之后元帝国讨伐南宋,并于1279年灭掉南宋。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元帝国疆域空前辽阔,燕云十六州不再是边界

随着元帝国不断向外扩张领土,为了在广大的区域内建立有效的统治,元朝统治者看中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界的燕云十六州,而北京作为十六州的代表与重中之重,成为了元朝的首都(元朝称大都)。

北京以北是广袤的草原大漠,以南是富饶的华北平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发展。

元帝国通过定都在北京,对各个民族、各类文化兼收并蓄,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走向稳定与和谐。但由于元帝国上层统治者的腐化堕落,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庞大的帝国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泽。

随着元帝国的衰落与灭亡,燕云十六州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进一步提升。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诞生了。明王朝在统一中国南方后,开始领兵北伐,彻底摧毁元帝国的统治。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明灭元之战

明朝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元军节节败退,兵败如山倒。明军趁势成功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完成了北伐的最后一步,把蒙古人重新赶回大漠老家。直到此时,沦陷455年的汉地——燕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汉人手中。

明朝的统治者吸收了前朝深刻惨痛的教训,为了不再失去这块来之不易的土地,做出了“天子守国门”的战略决策,决定把国都定在北京。以北京为核心的燕云十六州不仅是北方国防的生命线,更成为了京畿重地,历史地位达到顶峰。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

从北方整体格局来看,燕云十六州北接大漠草原,南连华北平原,万里长城盘踞其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也是两种文化交融荟萃之地。

谁控制了这里,就可以兼顾南北,维持这一广大区域的整体稳定与和平。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天子守国门

燕云十六州易守难攻,对华北政权而言,是北方的钢铁长城;对大漠政权而言,是南进的桥头堡与排头兵,成为了两种文明战略博弈中不可忽视的军事存在。

位于燕云十六州的北京凭借其无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了后来大一统王朝的首都。继元朝以后,明朝、清朝、共和国也都定都于北京,足以证明原燕云十六州地区的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紫禁城,明清大一统时期的“中国心脏”

作者|显诣

资深历史爱好者

责编|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 发表于 2022-05-30 11:31:10
  • 阅读 ( 269 )
  • 分类:百态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