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七律长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关于到现在七律长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个话题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非常有兴趣了解的吧因为这个话题也是近期非常火热的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七律长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编也是到网上...

关于到现在七律长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个话题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非常有兴趣了解的吧因为这个话题也是近期非常火热的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七律长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编也是到网上收集了一些与七律长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相关的信息那么下面分享给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七律·长征》赏析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查看更多【古诗词】内容 拓展阅读:

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读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读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3.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4.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5.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6.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7.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将士们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摇摇欲坠,让人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个个笑逐颜开。

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读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红军抢夺泸定桥

【简析】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发表于 2022-06-02 20:10:48
  • 阅读 ( 733 )
  • 分类:常识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