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选择深圳的理由都是褒贬不一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的无奈和自嘲,你呢?还记得你当初为什么选择深圳吗?
深圳满足我对生活的一切幻想,繁华且有趣。作为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打工人,深圳工资相比其他城市会高一点,只要赚得多,苦一点就苦一点吧~我是一个急性子,很享受快节奏,所以就很喜欢且适应深圳的生活。刚毕业就想出来闯一闯,深圳的就业机会多,晋升空间应该也不错,觉得很合适就来了。来了两年,我也升职加薪了,生活还挺美滋滋的。以前以为“深圳钱深圳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句话只是一句调侃,来了深圳才知道这句话原来是真的,没有开玩笑。
如果有人问我:你觉得哪个城市最特别?我想我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深圳!
因为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中国第一个实现100%城镇化率的城市,更因为它发展至今,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开放度和人才吸引力。
我问了很多身边在深圳奋斗的朋友,为什么要选择深圳?又为什么选择留在深圳?
为了理想来深圳,我想成为一个很优秀的自媒体人,深圳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这里包容各种文化,也许自己可以在深圳生活的时候收获更多灵感。
来深圳两年后,我发现理想太理想,现实太骨感,一日三餐都足够我忙碌,或许有一天生活压力小一些,我还要捡起理想的,所以我选择留下,在深圳继续为理想而生活。
—— 在深圳奋斗中的自媒体人
我从小生活在小城镇,高中那会第一次来深圳,就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被夜晚亮起的万家灯火迷了眼。深圳环境很好,交通也很方便,那会就觉得深圳哪哪都好。
大学志愿也填了深圳高校,目前实习也在深圳,不出意外毕业后也还会在深圳工作生活。
——即将毕业的社会萌新
一开始选择深圳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自信,觉得自己来深圳闯荡几年,也可以有一番成绩。可是深圳是快节奏的城市,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了。毕业好几年了,也没有什么好成绩,在人才市场中早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了。
现实让我意识到可能我在深圳努力个十年也买不起深圳的一个厕所面积。我不为难自己了,认真学习考上了家里的编制,回家努力了,告辞~
——曾经努力过的深圳打工人
选择深圳也是看中深圳就业前景好,薪资条件比起很多城市高一点。打工不为赚钱,为什么?
至于后面为什么留下来,其实也和一开始选择深圳的原因差不多,机会多工资高 !后来也入了深户,成为了真正的深圳人~
深户的福利更好,落户申领了人才补贴,社保福利也更好,买房买车门槛比非深户低很多,正在慢慢攒钱准备申购安居房。
——深圳企业在职“社畜”
看过一个个“深漂”的奋斗史后,我才发现,深圳吸引大家的地方无非就以下几点:就业机会多、待遇好、环境好、包容性强、快节奏、年轻化。
就业机会多、待遇好
觉得部分人选择深圳就是因为深圳的就业机会很多,福利待遇也不错,只要你肯努力就不会在这个城市挨饿。
深圳鼓励创业就业,岗位众多,不愁在深圳找不到工作。深圳这座城市囊括了各行各业:高新科技产业、电子产品行业、咨询行业、跨境电商行业、新媒体行业、服务行业......
在深圳最低基本薪资是2200元,一般全职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补贴最少到手也有4000起,高学历和技术型人才的工资更是翻了好几番。
深圳尊重人才,也很积极吸引人才。深圳真的做到了来了就送钱,而且政策持续好几年(落户人才符合条件即可以申领补贴15000-80000元不等,截至今年9月份才全面取消)
但也有一句话很适用于深圳: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个城市虽然机会多,但人口流动量特别大,每天都有一大波人离开,同时又有一大波人入驻,所以竞争压力也很大。你如果只是想浑浑噩噩,躺着赚钱,我只能说深圳不适合你。】
环境好、地理位置优越
据说,深圳是所有一线城市中,环境最好的。
在深圳生活了好几年了,深圳的环境确实算好的。深圳作为绿化覆盖率超45%的国际化城市,树立了一张独具“深圳印象”特色的绿色名片,一年四季都能见到满眼的绿色。
深圳也是个临海城市,在宝安区、南山区、盐田区、大鹏新区都可以看海,海风吹过发梢就已经带走了一半的烦恼。坐在海边看看落日余晖,真的很美。
地理位置优越,近香港、澳门。
包容性强
问原因的时候,很多深漂都提到了一点:深圳很包容。
深圳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聚于此,不一样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所以在深圳你几乎不会感受到排外的情绪。就算离家,也总能在深圳的某些地方感受到家的味道,比如宿舍楼下的那份很熟悉的家乡美食。
“来了就是深圳人!”虽然是一句口号,但深圳努力做到了!前两年的落户政策放开,两年时间有70万以上的人才落户深圳,成为真正的深圳人。
快节奏、年轻化
在深圳大多数人一定会有这种感受,就是快。在深圳这座快节奏的年轻城市里,除了工作,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根本没有了真正生活的部分。
快的工作,快的生活,快的沟通交流,快的交通,快的一切……快节奏,让深圳生活的幸福指数降低了很多,但快节奏,也确实让深圳人创造了无限可能。
因为城市年轻,所以阶层不会那么固化。来到这感觉一切都有可能,就算是没背景的小白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也是有机会闯出一点天地的。
你所听到的深圳,你所想象的深圳,都不如你自己亲自来感受。
深圳是年轻的城市,奋斗不息,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来了就是深圳人~
拓展阅读:
新华社香港8月21日电(记者方栋、孔维一)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香港,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香港饱受“修例风波”的侵袭,又因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实施而重回正轨。在港外籍人士如何看待香港的变化?
“我会留在这里,我哪也不去。”詹姆斯·汤普森说。
“毫无疑问,香港国安法使社会重回正轨,香港继续向前,市民安居乐业。”理查德·卡伦说。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座城市真的太棒了!”斯特凡诺·德莱尔巴说。
香港就是我的家
詹姆斯·汤普森的办公室位于香港岛湾仔一座大楼的高层,向北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就是维多利亚港的岸边。工作之余,他常常远眺窗外往来不绝的船只和两岸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
詹姆斯·汤普森在办公室工作(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我们在世界很多地方都设有分公司,但都比不上香港。”这位来自美国的企业家说。
1965年,汤普森在日本创办嘉柏环球集团,从事跨国物流业务。13年后,他把集团总部迁到香港,自此开始了数十载的侨居时光。
多年来在香港的工作与生活,让他对这座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商业角度看,香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在这里做生意高效而便捷。”
汤普森认为,香港包容多元,所有人无论来自哪里,都会被平等对待;这里法治精神彰显,又充满活力;税收制度也公平合理,对企业很有吸引力。
借助香港四通八达的商业网络,汤普森的集团得以更为顺畅地开拓亚洲,尤其是体量庞大、蓬勃发展的内地市场。他说:“内地市场机遇巨大,是跨国公司必须要去的地方。”
数十年间,汤普森和他的企业与香港一道历经风雨。
“无论什么挑战,香港都能很快适应,继续向前,而且变得更加强大。”汤普森对美国所谓制裁以及近期的商业警告不屑一顾:“十分荒谬,完全是政治驱动,对企业来说毫无意义。我们才更了解香港,我们的业务不会受到影响。香港的繁荣稳定也不会受到威胁。”
虽持有美国护照,但现年81岁的汤普森早把香港看作是自己的家,“我会留在这里,我哪也不去。”
他乡变故乡
在香港有这样一类外国人:他们因短期工作机会来到这里,计划三五年后就走向另外一座城市;而二三十年过去,他们却始终未曾离开,最终他乡变故乡。
澳大利亚人理查德·卡伦就是其中之一。
理查德·卡伦在香港大学校园散步(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73岁的卡伦现在是香港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他年轻时在澳大利亚知名律所执业,后又在高校任职。1991年受聘于香港城市大学,开始了在香港的侨居生活。
过去30年间,卡伦在香港经历了不少重大事件,但没有哪个像“修例风波”那样让他感到惊心动魄。让他欣慰的是,随着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实施,社会终于恢复了稳定和安宁。
“毫无疑问,香港国安法使社会重回正轨,香港继续向前,市民安居乐业。”卡伦非常反感那些对香港国安法的抹黑和攻击,“实际上,我们现在享有的自由比2019年的时候要多得多。”
作为一名法学教授,卡伦深刻感到,法治是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之一,在“修例风波”中被践踏的法治精神如今在香港重新得到尊重,这将为香港未来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也将确保香港独立的司法制度继续成功运行。
回望人生路,卡伦感慨万千:“和很多人一样,我开始只是想着来香港工作两年。没想到30年后的今天,我还在这里。”
卡伦笑着说,除了曾短暂返回澳大利亚工作,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香港,起了中文名“高礼文”,还在香港组建了家庭,“香港现在恢复了稳定和安全,我当然将留在这里,我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让世界了解香港
7年前,满怀对神秘东方的憧憬,26岁的斯特凡诺·德莱尔巴来到中国。
“我在意大利长大,在欧洲读书、旅行,后来又到美国实习工作。欧美我都了解,但对东方却知之甚少。我非常好奇,亚洲特别是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在深圳生活了一年后,德莱尔巴来到香港,并立即喜欢上了这座国际大都市。
斯特凡诺·德莱尔巴在香港岛散步(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座城市真的太棒了!”德莱尔巴觉得,香港的激情和活力特别适合追逐梦想的年轻人,在这里能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通过不同文化背景间的碰撞,迸发出更好的商业点子。
德莱尔巴目前在一家小型投资公司担任项目经理,他的部分工作是邀请全球投资者来香港投资。“看到一个如此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城市,投资者的想法一般都会变得非常积极。”他说。
在香港的生活不仅使这位意大利青年接触到了中国文化,也更让他认识到西方对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事务的无知、误解甚至曲解。“很多人并不了解香港和内地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说,部分西方人对香港国安法也戴着有色眼镜。
为了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香港,德莱尔巴在网络上客串节目主持人,邀请意见领袖探讨从“黄”“蓝”政治生态、新冠肺炎疫情到人民币数字化在内的社会热点议题。
在他节目里,不少网友点赞、留言:“做得好!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香港的实际情况”“需要听到更多这种开明的声音”……
除祖国意大利外,香港是德莱尔巴生活过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对这里十分中意:“香港提供的工作环境非常好,特别是对年轻人和想从事金融工作的人来说。我想我仍会在香港待很长一段时间。”(参与采写:吴晓初、张一弛、陈珮盈、黄茜恬、刘展威、许朗轩、梁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