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终南隐士(终南山拜访住山洞隐士)

寻访终南隐士(终南山拜访住山洞隐士) 从古至今,一句“天下修行,终南为冠”让全国很多人慕名来到秦岭终南山隐居修行,而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更是让全世界熟知了终南山和终南隐士,...

寻访终南隐士(终南山拜访住山洞隐士)

从古至今,一句“天下修行,终南为冠”让全国很多人慕名来到秦岭终南山隐居修行,而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更是让全世界熟知了终南山和终南隐士,更是让全世界很多人慕名来到终南隐居或寻找拜访隐士。



我不是隐士,不是居士,也不是道士,却喜欢居住在终南山,至今已经在秦岭终南山陆续居住了10几年时间,平时喜欢户外爬山探访秦岭72峪,寻访隐士和拜访道长,和他们一起喝茶聊天。



而在秦岭终南山探访过子午峪、天子峪、抱龙峪、石砭峪、大峪、小峪、库峪、扯袍峪、田峪等几十个峪口,遇到过很多的隐士,他们或居住在寺庙道观里,或居住在土房茅草屋里,或居住在石头垒的房子里,或租住在老百姓的民房里,虽然知道有隐士隐居在山洞里,却从未拜访过山洞里的隐士,也从未去他们隐居的山洞参观过。



前几天和一位喜欢终南隐士文化的朋友去秦岭终南山寻访一位神秘隐士,据说他一个人在深山的山洞里住了很多年了。由于山里没有手机信号,即便是知道手机号码,也没办法联系上他,因此我们只能进山去找,能不能遇到全靠缘分和运气了。



我们爬了好几个小时,在山里转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他,当时他正在山里采摘野果子,聊了一会,他邀请我们去他的山洞参观,他的山洞方圆1000米之内都没有其他人,山洞非常的简陋,里面没有网络,没有电,也没有手机信号,洞口用石头垒了一半,平时雨雪都可以飘进来,据他说老鼠和蛇是他这里的常客,其他一些小动物和鸟类也经常会闯入或误入他的山洞。



后来他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和流浪狗,山洞里的老鼠和蛇就少多了,只是由于老鼠太多,流浪猫被他收留后胖了很多,我们去的时候这只猫老远就跑回来欢迎我们,而猫和狗不仅能够和谐相处,还非常的通人性,用隐士的话来说,它们和他一起在修行,他们三个可谓是一猫一狗一隐士。



山洞非常的潮湿和阴暗,设施也非常的简陋,甚至有些乱,当时我和朋友在里面坐着喝茶,差不多半个小时就冷的受不了了,我他却在这里隐居了很多年,听他讲,后来一些信众或居士陆续给他送来了太阳能板和煤气灶等物品,至少现在他做饭比较方便,晚上偶尔也有灯照照亮。



根据他所讲,他们的吃穿用度除了自己种菜以及去山下采购,如果遇到下雨下雪等,也有一些信众会给他们送一些米面油等,因此他可以安心在这里隐居和修行。他告诉我们就是常年的辟谷和修行,让他能够忍受住住严寒和潮湿,能够战胜恐惧,因此即便是冬季下雪,山里零下十几度他也仅仅是穿着薄衣服或短裤短袖,而此时我们穿着棉衣和羽绒服或许都感觉冷。



而我也参观过其他隐士的居所,大多都比较整洁和干净,他的山洞看起来非常的凌乱,甚至有点像流浪汉的家,而通过和他交流,了解他的经历和性格,或许他比较随性,或许是已经看淡了生死,因此对于这些事情不太在意吧。



临走时和他约定,以后有机会和他学习辟谷,等到今年冬天大雪时,到他的山洞煮雪烹茶。



我是南哥,在秦岭终南山陆续住了十几年,目前居住在终南山隐士、道长、修行人最多的地方,除了喜欢户外旅行,还喜欢去山里寻访隐士,拜访道长,和他们喝茶聊天,如果你也感兴趣,欢迎关注交流。

拓展阅读:

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的生活”

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的生活”

现代都市生活忙碌而紧张,太多的喧嚣让无数人对陶渊明笔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隐士生活,心向往之。在终南山,就有五千多位这样的“隐士”藏身此处,过着“千年前的生活”。

寻隐者不遇

20多年前,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让大家知道在距离西安市区不远的终南山,有着一群隐士,他们远离俗世的喧嚣,过着隐居生活,这样的生活自然也很引起旁人的关注。

张剑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青春文学图书的编辑,也曾从事时尚杂志社编辑,在踏上寻访终南山隐士的道路之后,他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杂志《问道》,上面刊登了一些他近些年寻访隐士的心路历程。

“寻隐者不遇”是寻访终南山中隐士最常见的情况,不少因为《空谷幽兰》而慕名前来终南山的读者最终都是败兴而归。

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的生活”

张剑峰解释道,这样的情况一般有两种原因,有一些是到访者来的时候不巧,正好碰到隐士准备出山或者正在用功,不想被外人打扰。而另外一种则是因为寻访者本身。

四五十人,仿佛一个旅游团,边走边大声喧哗,身后还留下一堆垃圾,本来宁静的生活全被打破。面对这样的寻访者,也不怪隐士们都要关门谢客。

悠然见南山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隐士应当是鹤发童颜的神仙或者位无所不能的仙人形象,但是当真正来到终南山寻访隐士,才会了解真正的隐士绝不是想象的模样。隐士的居所各不相同,普通的农家住宅,山洞,山谷都可能是他们的栖身之处。

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的生活”

初次寻访的人不太清楚,其实拜访隐士是需要暗号的。“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寿福”这类是最常见的暗语,而具体情况又要根据修行者教派区分。如果是佛教,暗号就是“阿弥陀佛”,如果是道教则需念“无量寿福”。佛教和道教都会在自家茅棚上放置标志加以区分,所以寻访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

张剑峰初次寻访时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他听闻一对师徒在一个山洞里隐居九年,便心生拜访之意。来到他们居住的山洞,敲门却无人应答,而屋子里是有动静的。

张剑峰当时也是刚刚开始拜访,并不知道暗号事情。幸好又坚持敲门几次,终于以诚动人。师父都笑道:“你真是幸运,一般来敲门的人,敲一次没人开门就走了,我们平时不给人开门。”

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的生活”

山洞内的简单还是出乎张剑峰的预料,除了一些生活必备品和经书,再没有任何东西,师徒两人就这样在山洞居住了9年,连附近的茅棚都没去过,也很少接待访客,连平日吃的蔬菜也是自己在山洞外开辟的一块小菜地来满足需求。

隐士的生活都非常简单,在常人看起来甚至有些许乏味。他们的居所布置得都十分整洁,有些还会设置小景致,在院子里种花等。但他们绝大多数都不会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最多的和外界交流就是和附近村子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优哉游哉,好不自在。

山里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也能自给自足。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冬天专门挖了菜窖储存蔬菜;米面油等一般会由山下的朋友定期送上来,他们称之为“供养”。如果没有供养他们也不甚在意,松子、野菜等山野里的珍宝都能作为他们的食物。

隐士的生活在常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但他们的确对物质没有太多要求,更多的是追求那一份精神上的满足。

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的生活”

心灵的“桃花源”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在经济,科技,文化都告诉发展的现代社会,终南山还能聚集起五千多位隐士。起初张剑峰也很疑惑,而在他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终于找到了答案,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张剑峰还和十多个朋友一起出资修建了十几间茅棚,取名“终南草堂”,供修行者居住。

在茅棚里的生活是最惬意的。在这深山中,观花开花落,听鸟鸣和泉水叮咚。这座山和平常的山不同,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不同于如今那些热门景区代表的秀丽风光,它更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人们心灵的一方净土。

为什么愿意隐世与此呢?在张剑锋看来答案很简单,就是给自己找到一个心灵的“桃花源”。在这个“桃花源”里,你可以做自己的观察者,喜怒哀乐都能自己感知,将过往的经历都一一沉淀,然后寻找到自己内心最渴望,最喜欢做的事情。

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的生活”

在这个飞速发展,呈现多元化结构的社会,人们往往会在太多的选择中迷失自我,能找到自己内心最渴望的人,无疑是幸运的。而修行的另一个好处就是看待事情的态度,角度会发生改变,换言之就是人会变得豁达。

在如今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每个人内心都有着说不清楚的欲望,对于自己想要的,挤破头都要去争取。诚然,这样积极努力去争取没有错,缺少了拼搏人只会懈怠。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岂能事事顺心如意?努力争取得不到就坦然面对,隐世带给人最大的改变就是不要对物质刻意追求。

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个人的一生若是只有为了利益争抢,那他的一生也注定是孤独寂寞的。不要因为大部分人追求其他东西而受到影响。社会变化再快,我们所接触的东西永远简单。

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固然美丽繁华,但时间一久很难不让人产生压抑之感。或许我们不能像这五千隐士一样藏身于这终南山,脱离俗世喧嚣,但是给自己寻一片心灵的净土,放下太多的得失和名利,也能拥有自己的“桃花源”。

  • 发表于 2022-06-07 10:17:48
  • 阅读 ( 298 )
  • 分类:常识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