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没有脚的鸟,没有脚的鸟就是不会飞的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知道人类是有脚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脚呢?难道是因为我们的脚太大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脚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部位,它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支撑身体,而且还可以起到保护我们的作用。那么为什么我们们的脚会变大呢?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血液循环比较慢,所以就会导致我们的脚出现浮肿的情况。
文|科学虫洞
传说中有一种没有脚的鸟,一生都在空中飞翔,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无脚鸟”是一种象征,但现实中的确有“一生几乎都在飞行”的鸟,即被冠以“无脚”之名的雨燕。
生活中最常见的燕子是家燕,属于雀形目、燕科;我们今天要介绍的雨燕,则属于雨燕目、雨燕科。
雨燕科下共有18属84种鸟类,分布广泛。有的雨燕在高纬度地区繁殖,到热带地区越冬,是有名的候鸟;有的常年生活在热带地区,是留鸟。
雨燕体长10-30厘米,体重9-150克,身体呈纺锤形,有着一双大翅膀。它们是公认的飞行专家,是飞得最快的鸟类。
雨燕的飞行时速通常为110-200公里,尖尾雨燕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平均飞行时速为170公里,最快时速达到了352.5公里,比战斗机还快。
雨燕不仅在飞行速度上一骑绝尘,在飞行时长上,也很少有鸟类可望其项背。
持续飞行两个月不着陆,这对于雨燕来说只是基本操作,有的雨燕甚至可以十个月不眠不休地飞行,着陆的时间很少超过2小时。
一只雨燕的一生,能够飞行几百万公里。
雨燕长期在空中飞行,练就了一身本领。
它们的觅食是在空中完成的。每逢天朗气清,雨燕会选择开阔的空地,在地面之上6-30米的高度飞行捕食;
下雨的时候,幼虫在水中生活的昆虫聚集在水面上,雨燕就会在水面上低飞捕食。
交尾这件事关繁衍的大事,雨燕也是在空中进行的。飞行对于它们来说就像呼吸般简单,它们可以自如地控制飞行速度和角度,当雌雄双方“匹配”上的时候,仅需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交尾。
就连寻找筑巢的材料,如叶子、羊毛等,雨燕也会在飞行的状态下完成。
筑巢结束,雌鸟会产下2-4个蛋,孵化18天,期间雄鸟会给雌鸟喂食。
雏鸟从孵化到能够飞行,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父母会在附近觅食,把捉到的小昆虫跟唾液混合,做成“小团子”喂给它们。
繁殖的雨燕会在巢中过夜,因此繁殖期是它们少有的、长时间着陆的时候。
除此之外别说交尾,就连睡觉,雨燕也可以在空中进行。
陆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深度睡眠有两种,分别是慢波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雨燕可以让一侧的大脑进入慢波睡眠,另一侧保持清醒,实现“一边飞一边睡”。
在快速动眼睡眠中,鸟类的肌肉依旧会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而且只需要十秒钟。如果雨燕进入这种睡眠模式,它可以一边滑翔一边睡觉。
雨燕一生几乎在空中度过,可以理解为漂泊,也可以视为自由。而着陆,对它们来说意味着致命的危险。
长时间的空中生活,对雨燕是一把双刃剑。在空中的它们不会像在地上、鸟巢中那样容易被捕食者骚扰,并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寄生虫的影响。
但同样是世世代代的长期飞行,导致雨燕不适应落到地面。它们的翅膀适合飞翔,但它们的脚却过于小巧。
翅膀和腿长的比例导致雨燕难以从地面起飞,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捉。因此,雨燕落地等于将自身置于危险当中。
那么育雏和短暂停止飞行的时候,它们是怎么重新飞起来的?
雨燕属于攀禽,它们的爪子虽然小巧,但是能牢牢挂在垂直面上。想要起飞的时候,它们只需松开爪子自由落体,然后挥舞自己的翅膀。
雨燕这种特殊的飞行健将,正面临着一系列生存威胁。人类破坏森林等栖息地,导致一些种类雨燕的觅食区域缩减。
东南亚金丝燕也是雨燕科鸟类,由于人类对燕窝的过度追捧,相关交易泛滥,这种鸟类的数量也逐渐下降。
北京雨燕又名楼燕,是北京常见的鸟类之一,在华北、东北等地区也有繁殖记录,是我国的夏候鸟。
北京雨燕全年迁徙距离超过3万公里,能捕食大量农林害虫,是2008年奥运福娃“妮妮”的原型。
从古至今,北京雨燕陪伴着北京人,但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城区的北京雨燕出现了数量明显减少的迹象。
所幸人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提出保护北京雨燕,为它们提供充足且适宜的繁殖场所。
例如,颐和园、正阳门等地是这些鸟类的重要繁殖地,便加强这些地区雨燕种群的保护;另外,专家还提议悬挂人工巢箱或建造雨燕塔,给北京雨燕提供繁殖场所。
与此同时,雨燕也在适应新环境。除了古建筑之外,我们还能在一些现代建筑发现它们的鸟巢。
北京雨燕的种群正逐渐恢复,如今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强了,野生动物们的生存环境也会进一步改善。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