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阔而不切实用,对孟子思想的几点思考

被浏览:4754

关注者:272

最佳回答:

孟子主张仁政,其精神是要求统治者实施惠民与保民的政策,要统治者爱民如子,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但他建议的施政措施,往往选择先王定制,认为古代的制度最为完备,无须更张。比如,井田制、世禄制。这都是些被历史淘汰了的制度,宣传它们不能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迂阔而不切实用,对孟子思想的几点思考

我们不禁要问,古代的制度真是有他说的那么好吗?尧舜政治真是都是依据惠民与保民的原则来制定政策吗?那不过是思想家头脑中空想而已,他极力地美化的古代制度,实际并不真实存在。

迂阔而不切实用,对孟子思想的几点思考

惠民与保民的政策没有错,也很容易博得正直人士的同情。但是,孟子对于治世方案没有提供出有效的办法,也可以说他对于如何治世的具体问题是没有主张的。孟子同时代的人评价他迂阔而无益于事,这个批评是符合实际的。

我们说孟子仁政的实质是惠民与保民。什么是惠民?就是统治者主动地对人民作出一些让步,给百姓让利,即取民有制。孟子概括为省刑罚,薄税敛。什么是保民?统治者为民制产,满足百姓对于土地的需求,给老百姓一定量的土地,使他们养生送死无憾。主观上,要求统治者常怀爱民、惠民的仁义之心,关怀百姓疾苦,将老百姓的需要作为自己施政制策的依据。

迂阔而不切实用,对孟子思想的几点思考

迂阔而不切实用,对孟子思想的几点思考

如何保民呢?孟子搬出来已经没落了井田制,他认为井田制是为民制产的最佳方案。战国时代,各国都致力于耕战,谋求富国强国之道,利用战争扩张土地、掠夺人民与财富。战争频繁,人力物资的消耗极大,税亩制都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孟子提倡井田制,是逆于社会潮流的。没有统治者会采用它,孟子为制民之产提供的办法不切实际,无法应用。所以,保民惠民的宗旨不错,但孟子却不能提供出保民惠民的实际政策。

孟子反对统治者过度剥削,他为限制过度剥削的方案却是定经界,明确百姓权益,他天真地认为,经界定老百姓的权益就不会被侵犯了。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是历朝历代,都是土地兼并发展到极点社会组织才最终崩溃的。

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有人认为这些思想包含了民主思想的萌芽。我不太赞同这个意见。民为贵,可以说是将老百姓的需要作为统治者制定政策时的依据,要统治者关心民众疾苦,为民提供养生之资,解决实际困难。但是孟子始终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他拥护贵族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所谓的惠民只是要求统治者取民有制,不要过分剥削,而不是要彻底改变君贵民贱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在确保自己地位与利益的前提下,对人民做一些让步,发一些善心,给一些实惠。

迂阔而不切实用,对孟子思想的几点思考

孟子批评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有积极的意义,但却不能建立有效的解决办法,而是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发慈悲。他认为统治者只要能在主观有发仁义之心,就能建立仁义之政。他说百姓不见保,是因为统治者不推恩。王政不施,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为。

孟子反对滥用刑罚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道德教化却代替不了法制。战国时代法家得以发展,有着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反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对法家的态度上,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是逆着社会潮流的。

迂阔而不切实用,对孟子思想的几点思考

郑国子产铸刑鼎,孔子表示反对,说国家法律应该有一定的神秘性,不能向公众公开,因为老百姓旦知道法律条文,就不会看贵族脸色行事,对他们俯首听命了。晋国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典,孔子就表示反对,说是破坏了周代“贵贱不愆”的制度。

迂阔而不切实用,对孟子思想的几点思考

孟子紧承孔子德政思想,认为道德教化的王道优于滥施刑罚的霸道。他的见解不能说没有不合理之处,但是单纯以德服人的,在历史上的事例似乎还没有。秦始皇统一天下孟子的思想,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作后盾是不可能的。刘邦号称仁义长者,他最终建立大汉,却不单纯是仁义霸天下。

孟子极力美化古代制度,用作他改良天下的方案,但这些方案迂阔而不切实用。他的思想是他所在生存时代的产物,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 读《孟子》我们可以了解到,他那个时代,阶层压迫与剥削十分残酷,老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战乱又频繁,大批的青年被赶到战场上,老弱得不到照顾与生养。而统治者却都为富不仁,贪得无厌。

孟子同情百姓疾苦,却认为这一切都是统治没有实施仁政,没有推恩的结果。为了帮助百姓摆脱苦难,他从古书中寻找救治方案。他美化井田制、世禄制,认为天下之所以会有这些现象,是因为旧制度被破坏了。历史是朝着封建集权的官僚制度发展的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却总逆着它。


迂阔而不切实用,对孟子思想的几点思考

获赞数:856

收藏数:61

回答时间:2024-09-26 13: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