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不容易

被浏览:1612

关注者:895

最佳回答:

17.狄仁杰不容易

原文

母后临朝,如吕氏、武则天,此国家大变也。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然庐陵既立,而张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岂以祸乱之根生于母子之间,不如是则必至于毁伤故耶?张玄羽曰:“狄公在周,如大乘菩萨行忍辱行,自非小圣所测。”

——《狄仁杰不杀易之、昌宗》

狄仁杰的政治生涯主要在武则天时期,不过高宗还在世的时候他就已经很出名了。他以正直能干著称,他曾经担任负责审理案件的大理丞,在一年内判决了大量之前积压的案子,涉及一万七千人,其中没有一个人表示不服。因此一时间声名鹊起,成为能吏的代表。

高宗去世,中宗登基,遗命中书令裴炎辅政,指望能以他的资望和能力掣肘武则天的所作所为。然而这不过是徒劳。武则天依旧把持着朝廷大权,大臣稍微有不满不是立刻被杀就是被贬,裴炎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武则天想立武氏七庙,追封先祖为王。大臣们商议时,裴炎立刻表示反对。他驳斥武则天尽孝的理由,说作为太后应当母仪天下,所以要公允而不能有私心。他还用汉高祖刘邦妻子吕后的事例警示武则天。武则天辩解道,我就是追尊一下先人,这跟吕后不同。不料仍被裴炎一口拒绝,他说这种事情就应该防微杜渐。武则天没话说了,最后庙没立成,心里恨透了裴炎。

过了一段时间,徐敬业在扬州造反,武则天督促裴炎发兵讨贼。裴炎回答,中宗皇帝年纪已经很大了,却还不能亲政,这就难怪那帮人会叛乱了。如果您还政于中宗,叛乱肯定马上就平息了。武则天不吭声,不过有人替她说话。监察御史崔詧立刻上表弹劾裴炎,说他身为宰相,这时候不想着怎么讨平叛乱,反而让太后归政于皇帝,肯定有不良企图。这正合武则天胃口,便以谋反罪把裴炎抓起来,不到十天,就把他杀了。

处在这样的政治局势中,狄仁杰的策略是小心应付,随机应变。武则天很看重他的才能,召他入京为相。武承嗣把他看成自己独揽权力的障碍,便勾结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等七人造反。武则天果然相信,下令来俊臣等负责审问狄仁杰。按照当时的规矩,上来就认罪的可以从宽处理,于是,狄仁杰不等来俊臣用刑就乖乖地“招供”了: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谋反是实!武承嗣、来俊臣等人很高兴,就等着时间一到,就把他咔嚓掉,就连看守也放松了警惕。

狄仁杰趁机写了一封诉冤书,夹在棉衣里,对狱卒说监狱里太热,不需要棉衣了,请狱卒转交其家人并让他们去掉棉絮。狄仁杰的儿子在棉衣里发现了诉冤书,并呈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命令带狄仁杰上殿,询问他,你在书中诉冤,但之前为什么要招供呢?狄仁杰回答,我如果不招供,早就死在酷刑之下了。于是,凭借过人的机智,狄仁杰保住了性命,仅仅是被贬为彭泽令。

几年后,他再次入朝为相。这时武则天也老了,立太子的事情便显得非常急迫。她想立武氏家族的武三思或者武承嗣为太子,而大臣们则希望她能够立李氏后人为太子狄仁杰怎么死的,可是大臣们磨破了嘴皮,也没能说服她。对武则天非常了解的狄仁杰从母子的角度劝她说,立儿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您都可以配享太庙;而立侄子,那我还没有听说谁在祖庙里祭祀姑姑的。武则天有些心动,不过还是说,这是我的家事,你别多嘴。狄仁杰继续劝道,陛下以天下为家,陛下的家事也就是天下人的大事。我作为宰相,怎么能够不插手呢?您想想,如果您立了武氏,以后有什么面目见地下的高宗、太宗呢?

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劝告,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从而保存了李唐的天下。这是狄仁杰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他在当时并不容易。前面所说的裴炎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下狱的经历更是给他敲响了警钟,在酷吏横行、动辄得咎的则天朝当官不容易,当宰相更不容易,当则天的宰相并劝她把政权交还到李唐手里,这更不容易。

张燧在一段议论里表达的正是这一点,裴炎虽然正气凛然,却无法最终匡扶李唐;狄公虽然志在恢复,却能够文火熬粥,自然而然。张燧还举一个例子,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武则天的面首,到则天晚年,政事多出于这两兄弟之手,宗室、大臣包括武承嗣等人都很不满意,不过狄仁杰却始终不表态。他只是向武则天力荐了张柬之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正是这个张柬之,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他趁武则天生病,拥戴唐中宗复位,恢复了李唐的天下。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狄仁杰怎么死的,此时恶贯满盈,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就是张玄羽所说的:“狄公在周,如大乘菩萨行忍辱行,自非小圣所测。”狄仁杰起初也可以凭借宰相的权力杀掉张氏兄弟,但却可能让武则天对他不满,从而给武承嗣等人口实,这样一来,要让武则天把政权还给儿子就很难了。所以,狄仁杰很不容易。

获赞数:324

收藏数:18

回答时间:2024-10-19 13:20:27